爱看书屋 > 祖龙赤蛇 > 第42章 伐燕

第42章 伐燕


荆轲虽然被秦王砍了八剑,却都不致命。但荆轲现在无疑是生不如死,廷尉逼问他们幕后的主使,以及他们在秦国的后援,他们虽然都如实交代了,但仍然被折磨得没有人形。最终,两人都被肢解后斩首。

太子丹催促荆轲迅速启程,本来是为了避免秦军在入冬后发动对燕攻势;但荆轲的行刺反而激怒了秦王,给了秦王发兵的理由。秦王立即昭告天下:燕王以使臣为刺客,这种严重违背外交礼仪的行为大逆不道,必须严惩!打着臣服的名义,而行暗杀之实,迹同谋逆;燕使当着诸侯使臣的面刺杀出使国国君,更是不仁不信不义,是对做人最基本原则的严重践踏。秦王宣布,王师将于十月大张旗鼓讨伐燕国。

对秦王强势的昭告,诸侯国谁也不吭声,集体保持沉默,只有自立为代王的赵嘉公开谴责秦王,表示秦军残灭诸侯,隳堕宗庙,侵夺社稷,是天下大害。宣布将与燕王一起共伐秦王。

赵公子嘉带着随从百余人逃出邯郸,在中山国境内与燕王取得联系。燕王派人将他迎回蓟城,让他到上谷居住。

上谷是燕国的一个郡。大约在赵武灵王修筑赵北长城后不久,燕国也派遣大将秦开展开对匈奴的作战,夺取了西起修水河谷,东到辽东半岛以东浿水流域的大片土地,设立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个郡,并在五郡的北部边界修筑长城,西起造阳,东到襄平。这个事件的主要部分也许就发生在燕武成王时期,如果不是建立起这样的功绩,这一代燕王怎么当得起“武成”这个谥号。而大将秦开的孙子,就是和荆轲同往咸阳的勇士秦舞阳。秦家与燕王有如此深的渊源,也不怪太子丹如此信任秦舞阳。只不过秦舞阳最终未能战胜自己的恐惧,错过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这五个郡中,最靠西的上谷郡与赵国的代郡仅一山之隔。将赵嘉安排在上谷,任由他自称“代王”,有利于赵嘉利用自己的影响吸引赵人进入上谷;而赵嘉愿意到上谷驻扎,除了代郡经历那场大地震后残破不堪外,巩固与燕王的关系也是重要的考虑。这一年中,逃到上谷的赵人大约有数百人。人数虽然不多,但都是与秦国有仇,对赵国忠诚的义士。

率军灭赵后返回咸阳的将军王翦,再次被派往前线,与新任的邯郸守辛胜一起,指挥伐燕之战。在伐赵之战中建立功勋的李信作为巨鹿守,王翦之子王贲作为上党守,蒙武之子蒙恬作为太原守,都率本郡士卒参加作战。蒙武本人回到咸阳任内史;蒙武的另一个儿子蒙毅则被召到秦王身边为上卿。

目前驻于巨鹿郡(即原中山国)的秦军,主体部分是从邯郸迁徙过来就食的赵人,大约有五万人;还有李牧军团的残部。秦军士卒也有四五万人,主要部署在呼沱水以南,这些秦军是从各郡征来,替代伐赵秦军的士卒,人数并不多。

但秦王下令伐燕后,这些士卒被命令延长服役时间一年,与新征发的士卒一起进攻燕国。这一次,秦军再次集结了约三十万人,其中赵人达十余万。除了原来移民巨鹿的邯郸赵人全部被征发外,又补充征发了邯郸、巨鹿两郡的适龄邑民。秦军大军沿呕夷水、滋水、呼沱水呈三线配置,顶在最前线的就是巨鹿、邯郸的赵军,由李信、王贲总领。王翦的大帐设于呕夷水畔的中山国旧都顾城,负责前线指挥作战;辛胜的大帐则设在呼沱水以南的肥城,担负着后勤保障的任务。

在秦军向前线集结部队的同时,燕军也向易水长城一线集结。燕国的政治体制比较复杂,只有边远的地方设有郡县,燕都周围都是“京畿”之地,由燕王的家臣们(也就是所谓王公大臣)管理,但又不是封地。刚进入蓟城没多少日子,还没有缓过劲来的刘季,就被编入蓟城军中。由于他有士人的身份,又与田光有些关系,被任命为“二五十人将”,手下管理一百士卒,分编在两名“五十人将”下面。

刘季到达蓟城晚了一点,错过了前往咸阳的机会。对此,刘季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悲伤。能够留下一条小命自然是值得庆贺的,但失去了一次青史留名的机会,又感觉有些惋惜。但还不到一个月,刘季就得到荆轲之行彻底失败的消息,荆轲被秦王残酷地肢解。虽然具体的过程并不清楚,但后果是明显的:燕国将承受秦王的怒火!

几乎在得到荆轲的任务失败的同时,蓟城就开始禁止士民出城,同时开始编组作战部队。

燕国是当时诸侯国中惟一一支保留有强大车兵的国家。面临亡国之危的燕王将自己的全部力量都动员起来,共有兵员三千余乘,三四十万人。上谷的代王嘉也征集了一万人,包括数千骑兵。

易水长城段,集结的一线兵力达千乘,十万众。太子丹坐镇燕下都,亲自督战。

秦军的一线部队多数为赵人,年初进入呼沱水以北地区,除了防御燕国外,主要还是屯田种地,解决吃饭的问题。邯郸在完成阡陌令,重新分配了土地后,生产恢复得很快。各地的粮食通过驿道系统进入邯郸,部分解决了种地的种子问题,而发达的驿道也加快了商业流通的速度,商人们也将各地的粮食运到邯郸,勉强制止了邯郸的饥荒。随着秋收季节的到来,邯郸、巨鹿两郡的粮食问题有望得到彻底解决。

不过,随着大批秦军进入巨鹿,粮食的压力也开始增加。巨鹿地区是粮食产区,但产量并不高,只能勉强维持当地人的生存,没有多少余粮供应这多出来的近二十万人。他们还必须从秦国其他郡调集粮食。而秦国各地在供应了灭赵之战一年,又供应了邯郸几十万人一年后,也已经府库空虚。其实,早在伐赵之战的那一年,故楚地南郡就因为粮食问题而发生过大面积反抗,但在郡县两级的武力镇压下,被平定下去。本来,韩国、赵国先后灭亡,秦国暂时停下战争的脚步,恢复一下国力,消化新占领的土地,也是一种正常节奏。

但秦王被刺,为恶者必须受到惩罚,这是一个不容讨论的政治问题。各郡就算有再大的困难,也必须克服,服务于与燕国的战争。秦国鼓足最后的力量,对燕国发动战争。

年迈的尉僚已经去世,他的那一套训练方法虽然被尉府官员继承下来,但其他官员的组织能力显然不如尉僚,一边行军一边训练的方案难以执行,秦军要等集结完毕后,才开始训练。而且在新占领的赵国土地上训练,无论是气候还是民情都不很理想,秦军必须一面镇压当地的反抗情绪,一面从事军事训练。北方的寒冷,让南方的士卒十分不适应,冻伤的发病率极高,也严重拖累了进军的步伐。

王翦虽然竭尽全力维持军队的战斗力,但寒冷的天气和不充足的粮食一直消耗着军队士气。每天都有违纪的士卒被惩处甚至斩首,王翦知道,他必须尽快采取军事行动,但寒冷却束缚了他的手脚。

最后,王翦决定不再等待。他命令一线部队向曲逆开进,率先挑起军事行动。

曲逆当时仍由赵人控制着,但赵王出降后,曲逆的守军向燕军投诚,燕王也没有派人占领这一城池,而是仍然将曲逆交给原来的赵将守卫。

秦军渡过呕夷水,包围了曲逆,曲逆立即向燕下都请求支援。但由于天气寒冷,燕军士卒此时都躲在军营中,升火取暖,军无斗志,太子丹与无可奈何,只能遣使让曲逆坚守三个月。三个月后,燕人一定出兵。

秦军在曲逆城下展开了残酷的攻城战。

为了诱使燕军出战,王翦将军队一直开进到易水河畔,甚至包围了武遂。呕夷水、易水之间的各乡邑也布满了秦军。但燕军就是坚守长城一线,拒不出战。而各城也顽强防御。

寒冷极不利于进攻作战,特别是攻城。无论是射击还是爬城,都必须手脚便利,秦军在城下伤亡极大,王翦只得停止进攻,全军转入周围的乡邑中,进行围困。

呕夷水与易水之间的区域粮食不多,有限的余粮都被集中到坚固的城池中,秦军反复掠夺,所获不多。后方的粮食要运到易水前线,路途遥远,而且往往到不了前线,就被后卫部队截留。——毕竟,那些部队也缺少粮食。

无奈之下,王翦下令部队进行轮换。已经十分疲惫的一线部队撤到后面,将后续部队顶到前面来。

好不容易严寒过去,秦军在易水一线的作战一无所获,徒然消耗兵力。

就在这时,太子丹下令长城一线的燕军出城反击。大军趁残冬水浅,渡过易水,向秦军杀来。


  (https://www.2kshu.com/shu/38820/49403221.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