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祖龙赤蛇 > 第55章 长安君

第55章 长安君


  虽然这些事都属于有结论的,但在民间不明真相的人中间流传,也都是对秦王和吕不韦尊严的损害。如果能够让长安君和樊于期离开咸阳,也许有助于流言的中止,至少减少流言的杀伤力。而且,长安君出守上党,与秦王的君臣之分已定,再想有什么动作也就不方便了。

吕不韦首先找到了宗正,征求他的意见。宗正回答说考虑考虑。吕不韦知道,他要与长安君一帮的势力商议,特别是长安君的母亲,以及师傅樊于期。而这也正是吕不韦想要看到的,他要通过这件事摸清长安君的势力到底要做什么。在吕不韦的注视下,拥戴长安君的各路势力密集往来,甚至远赴诸侯。虽然具体商量了什么,吕不韦并不知情,但也大致摸清了长安君势力的分布。

最终,宗正带着长安君亲自拜见吕不韦。长安君刚刚够十五岁,按理说他今年才够格行冠礼。但他及冠的时间要早得多。长安君拜谢了吕不韦的赏识,表示自己还年少,虽然愿意为国效力,但能力实在不足,请吕不韦为他委派得力的辅助大臣为尉、丞。

吕不韦道:“君往上党,当以伐赵,所任当以武勇为上。五大夫无伤,久历戎事,愿以为尉;君傅樊于期谋事老成,通晓军政,愿以为丞。其余府中舍人、家臣,一任君意!”

宗正道:“樊于期久辅长安君,以为丞宁不微乎,愿以为尉。”

吕不韦道:“上党尉将历戎事,公子其愿君傅任其劳,赴其危乎?无伤,武士也,可为尉,伐赵时将以临阵,公子与傅从后援之,正当其用。以无伤为丞则否也。”

宗正想了想,也是这个理。无伤冲杀在前,樊于期在后支援,这是一个各尽其才的安排;反过来,让樊于期在前线打冲锋,让无伤后援就显得可笑了。

长安君从怀中掏出一个简牍,上面列出了将随之前往上党的随从。上党除了有守、有尉、有丞之外,各官员都有权开府,任命自己的府中的助理。吕不韦看了看,名单上的多是陪同其前往邯郸的随从。吕不韦道:“此数众,身皆有司,未便皆往。但有二三子相从可乎?”

长安君也没有十分坚持,只说:“一任相父!”吕不韦初为相,子楚即令诸子呼之为“相父”,不独赵正为然。

吕不韦留下了长安君提出的名单,将长安君送走了。

由于夏太后生病,长安君也没有急着出京。虽然夏太后出身卑微,平时不怎么干预朝政,但作为子楚的生母,她在朝中还是有分量的。这位老太太很看不惯赵姬,觉得她身份卑贱,配不上自己的儿子;而且长期寡居邯郸,谁知道她会搞出什么好事来!那些出身高贵的王女,生下来的才是贵子,而且家世清白。虽然不明显,但她还是很护着成蟜的。当初让成蟜为质邯郸,夏太后出力很大,不然长安君也不会年龄不够时,就能行冠礼。这分明是想让长安君与秦王分庭抗礼,至少重现昭襄王时期“四贵”的故事。

但夏太后毕竟年龄大了,连儿子都死了好几年,她熬不过年轻的华阳太后。当诸侯开始合纵伐秦时,她就已经有些身体欠安;打了胜仗,对夏太后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秦国的地位更加稳固,忧的是吕不韦的地位也更加稳固了;连带着秦王的地位也更加不可撼动。

夏太后虽然有很强的女人第六感,但她毕竟没有搞过政治,宫斗那一套她是玩不转的。赵姬离开咸阳前往雍城,她就不知道应该如何应付。在她的心目中,年轻的太后找个情人,似乎也不是那么不能容忍,自己的祖婆婆宣太后不就是这么玩的么?她还和义渠王光明正大地生了两个儿子。她如果拿太后生孩子来说事,岂不是冒犯了自己祖婆婆宣太后吗?在宗正那里可能就过不去。

情绪的剧烈波动,让她本就衰弱的身体更加支撑不住,入春后就加了寒热,随后就是痰嗽。进入夏天,眼看着一天不如一天。

这时,长安君将要被任命为上党守的事也来了,长安君自然要请求夏太后的意见。夏太后道:“公子守边,义也,未可辞也。汝祖在时,多行边事,命几丧数矣!王子固若此也!但得强辅,必无恙也。且秦律俱在,公子丧于阵,吏卒皆有罪。料无事也!”

有了夏太后的支持,对长安君最终决定接受任命影响甚大。作为一名秦公子,如果没有军功,那也就以富贵终其生,不会有什么作为了。要想有所作为,风险是一定要冒的,只要它还可控。

但夏太后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却让长安君有些不安。朝中有没有夏太后坐镇,对于长安君来说,区别还是很大的,哪怕夏太后只是个不懂政事的老太太!

不过,上党的任务十分紧迫。他不是简单地去处理上党的日常政务,而是负有伐赵的使命。这必须要做充分的准备。到了夏天,一个个新的任命下达了:长安君守上党,尉府五大夫无伤调任上党尉,已经当了几年三川守的杨端和调任河东守;蒙骜重任太原守的任命在春天已经下达,蒙骜已经赴任了。

在对长安君提出的府吏名单做了一些调整后,长安君府的吏员也配备齐全。无伤和樊于期都是行伍出身,在长期的作战经历中,形成了自己的卫队,他们的府吏从自己的卫队中调派就可以了。不像长安君是首次开府,要临时从各官司中抽调人员。樊于期把自己的卫队五百人全都抽调出来,保卫长安君的安全。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吕不韦指令上党尉驻屯留,与上党守所驻的长子不在同一城,上党尉只负责整训军队,不干预民事。

无伤是老将了,得到任命后立即出发赴任。他很清楚,秦公子为守,自己为尉,说是自己只负责军事,其实真正干活的人是自己,但功劳要归于长安君。长安君又拖了快一个月,见夏太后病情还算稳定,也和樊于期一起前往上党。

东郡和河间并没有动作,但赵国君臣一点也不敢放松,毕竟这里距离赵长城不过一天的路程。蒙骜被任命为太原守,看来燕国传递来的情报是确切的,秦国的主攻方向是燕赵边境。赵王派人通知主管雁代的李牧,让他注意太原的动作。但李牧可以做的事情不多,他正严令雁代各县,如果匈奴来犯,不要出兵,只谨守城池,城外的粮食尽量收入城中,其他的东西,匈奴能抢多少就让他去抢。但另一方面,李牧要求两郡的男子均习练弓箭。他从山下各城邑收购了大量的弓和箭,还从燕国收购了不少马匹和车乘。

赵王特许,雁门和代郡两郡的赋税全都留在本地,不用上缴邯郸,统一归李牧使用。此外,还特许李牧开设军市、屯田。总之,一切经济手段任由李牧选择,所获一切收益,都充作军费。此外,还将奖惩、任免权完全交给李牧,李牧可以酌情任免两郡的所有官员。在这些特殊政策的加持下,李牧迅速地扩张着自己的军力。他还将归顺赵国的楼烦人,甚至部分投奔来的胡人也都组织起来,加强自己的骑兵队伍。

太原的秦军进犯赵国,这给李牧提出一个大麻烦。他的军队是为消灭匈奴而设计的,而且为了能够全歼匈奴,他不能过早暴露自己的实力,他训练军队,扩张实力的工作都是在数百里外的山谷中进行,并进行严格的保密。如果他过早地将军队投入与秦军的作战,有可能泄露自己扩军备战的行动,对与匈奴作战不利。思虑再三,他还是决定不将雁代两郡的军力投入与太原的作战中,只以赵国北部城邑自身的力量抵御秦军的进攻。

他在处理雁代军事的间隙,也抽空前往井陉、易水一线,布置防御作战。首先,井陉外的主要防御集中于元氏、东垣、肥城、宋城一线,以鄗城、柏人为第二道防线,他们只要能依托呼沱水,堵住秦军南下的路线,保证邯郸的安全,就算完成任务。

呼沱水以北的防御中心,自然是顾城。顾城依山傍水,地势险要,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完全具备坚守的条件。

整个防御策略也还是复制了雁代两郡对付匈奴的办法:秦军来时,将军力收缩到主要的防御区,粮食、物资也都向防御核心地带集中,其他的地方可以任由秦军夺取。

在指定了南北两个战区的指挥权后,李牧返回代县,全力整顿雁代的军队,争取早日将这两个郡的军力腾出来。

邯郸周围的防御自然由将军庞煖亲自布置。这里两面受敌,形势十分险恶。东面不到两百里就是繁阳,为了夺取它,廉颇与乐乘反目,两雄相争,两败俱伤。但现在,它是秦相吕不韦的封地。

往西二百多里,就是黎城,那里属于秦郡上党。


  (https://www.2kshu.com/shu/38820/49585790.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