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魏赵会盟
对岸的赵军发出一阵阵欢呼,一声声欢呼就如同一记记耳光打在剧辛的脸上。
从午后赵军发起反攻到现在,不过两三个时辰。但这两三个时辰对于剧辛来说,犹如一生。他不能相信,两万燕军就一个半天就经历了从天到地的剧变,除了寥寥几个逃兵外,全部丧生于河对岸,而他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生命一个个终结在眼前,束手无策。——而他们在前半天似乎还经历了一场大胜,将赵军驱离出阵地。
赵军在取得这场大胜后,得胜回营,他们似乎看到了对岸站立着的燕军,甚至还指指点点了些什么,但没有继续采取什么军事行动。只留下燕军将领们在河边伫立。
从逃回来的几名逃兵的口中,剧辛找不到任何燕军成败的线索,更谈不上总结什么经验教训。目前,他心如死灰,神飘天外,几乎只剩下一具躯壳。天完全黑了,剧辛依然坐在河边,双眼直愣愣地望着河面。
河边有十多里长的营垒,驻扎着燕军沿河据守的部队。本来在没有勤务时,他们应该回民居休息,但对岸的战斗是如此惊心动魄,他们几乎全都出来了,就挤在营栅旁,亲眼目睹同僚们被河水冲走。战争的残酷如此清晰地在眼前展开,给他们的心理留下深深的阴影。
在庞煖到东武城设立大帐的同时,建信君也离开邯郸,前往柯城。他是应春申君之邀,前往柯城与魏国会盟。
柯城最早是卫国的一座边境城邑,后来被鲁国强取。当时的齐国由五霸之首齐桓公当政,他抓住机会,出兵帮助卫国夺回柯邑,开启了齐、鲁之间长达十年的大战,并迫使鲁国在柯邑签定城下之盟。
柯邑之盟在历史上很有名。签约的过程十分惊险:鲁国大夫曹刿拿剑指着齐桓公,逼着齐桓公割让了汶水以北的土地。齐桓公十分大度,本来他可以宣称盟约是在武力威胁下签定的,不做数。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完全履行了盟约。这给他留下了重信守义的好名声,四方诸侯纷纷与盟,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但卫国很不争气,几次被戎人灭国,又在齐桓公的支持下复国。柯邑一度归属齐国。后来在各诸侯国之间转手,谁也没有力量独占,地处在齐、魏、赵、卫、鲁之间,由当地邑民自治,地位比较超然。
楚国攻灭鲁国后,也将势力伸展到柯邑。想到柯邑是齐桓公奠定其霸主地位的盟约之处,又在诸侯的边境,春申君在经过一番运作之后,约诸侯前往柯邑结盟。
从邯郸前往柯城本来没有什么难度。两城之间水道纵横,乘车并不方便,乘船是最方便快捷的:乘船沿黄河到达濮阳,再顺濮水而下,就到了柯城。但现在情况不同,濮水沿岸被秦军占领,而自己赴春申君之盟,明摆着是要与秦人作对,哪里敢走秦人控制的区域!无奈何,只能改走陆路,横渡多条河流,取道河间、卫齐边境,到达柯城。这条路的尴尬之处在于,河间南部被赵国献给了吕不韦,现在属于秦地。为了避开吕不韦的河间地,建信君不得不多绕一些路,从更北的地方连续两次渡过黄河。
魏国比赵国更悲惨,他甚至找不到道路前往柯城。濮水流域被蒙骜占领后,魏国与卫国之间的联系就被切断;荥口被秦军控制,魏国通往黄河的通道也被切断;沿济水而下将进入陶郡,那里还是秦国的地界。以水道四通八达著称的魏国,竟然无法找到一条不通过秦地的水道前往柯城。
无奈之下,魏相只得走丹水至彭城,再转入泗水北上,取道楚、鲁两地,向南绕一个大弯,前往柯城。
年初秦人趁魏人受灾,发大兵占领东郡,威胁大梁。魏王无力应对,只能打碎了牙齿和血咽。更为窘迫的是,魏地全境几乎绝收,如果没有外部支持明显过不了年。对春申君合纵的要求,完全无力拒绝。在获得了楚国数次援助,特别是帮助魏国安葬了魏安僖王后,魏王决定加入春申君的联盟,出兵伐秦。——总不能在刚刚被秦国打了一闷棍后,又腆着脸向秦国求援吧!
魏相心情沉重。他明知魏国经过疫疠和蝗灾两场灾难后,已经无力对外用兵,但却被迫上了楚国的战车,与秦国作战。这是魏国绝对不敢做的事。他必须要与春申君虚与委蛇,一面取得楚国的支援,一面不要派出太大的兵力。他实在承受不了向前线调运兵员、粮草的负担。
而且,他还必须与赵国结盟。赵国趁火打劫的行径,在魏国激起了公愤。特别是赵国夺取的魏国河间之地,被赵国转封给秦相吕不韦。而在春申君的强力要求下,魏国必须与赵国和好,保证互不侵犯。这也让魏相心意难平。
魏相乘船到达彭城,春申君已经在那里等候。两人合为一路,一起乘船前往曲阜。魏相问春申君道:“韩相其往乎?”
春申君回答道:“韩与楚盟,无需再盟,彼未之往也。”
魏相心里又是一沉。虽然合纵的事全是楚国在运作,但魏相也有所耳闻,听说诸侯都对这次会盟合纵兴趣不大,只是慑于春申君的压力,勉强应付。楚国说服魏国与盟时说得好好的,韩国已经答应参与,但现在看来,韩国似乎又放了楚国的鸭子!魏相心情沮丧,一路上反复向春申君强调本国受灾严重,又受到秦国的威胁,无法调出更多兵力,只能仰仗楚国了!春申君道:“合纵既成,东郡可复,魏将复振矣!而楚无所得,魏相岂无知乎!”
春申君摊开一幅地图,向魏相再次提出自己的作战计划:诸侯联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楚、韩、魏联军出荥阳,一路由燕、赵、楚、卫联军出陶、东郡。两路齐攻,秦国必不能顾,诸侯至少可以尽夺秦国山东之地。
魏相并不很懂作战,更不懂这种战略性质的图上作业。他对春申君道:“魏值蝗灾,又遭疫疠;人力缺少,复乏粮草,魏但得一万士卒,力已竭矣,粮草亦将仰大国。”
春申君道:“蝗灾乃去岁之事,今日秋收,岂得无粮。疫疠所过,已尽岁月,染疾者,亦将瘳也。”
魏相道:“虽然,良亩为墟,所获者少。而染疾者,但得不死而已,胜兵者少。”
春申君道:“诸侯之伐秦者,魏最有利,所出未可少也。”
魏相道:“寡君服丧,未能保疆土,臣等皆恨之。赖君之赐而得复之,社稷宗庙之幸也。魏但待命而已。而士民、粮草,国之本也,未敢妄也。”
春申君见魏相不肯松口,只得转换话题,不再坚持。
船顺着泗水而下,两天后到达曲阜。由于汶水河口被秦军封锁,而平陆目前还是魏国地界,于是春申君和魏相取道平陆,出泰山山口到达柯城。
到了柯城才知道,齐王已经明确地拒绝了与诸侯会盟。春申君反复拉拢齐国,希望他改变不干预中国之事的态度,与诸侯一起讨伐秦国。但齐王就是不同意。一直到会盟的最后一刻,春申君还在做最后的努力,结果还是没效果。虽然春申君已经知道是这个结局,但得到确实消息后还是有些失望。
春申君和魏相到达柯邑后两天,卫君也到了。赵相建信君最后一个到。他向春申君通报说,由于燕国攻打赵国的河间诸城,赵国已经发兵,夺回被燕国占领的疆域。燕王使者不可能前来与会了。
春申君完全没想到,自己辛辛苦苦促成的会盟,变成今天这样一个冷冷清清的局面。不过虽然韩、燕、齐未至,好歹也来了四个诸侯,算是占天下之半。
但会盟时,魏相又提出异议。他认为卫国是魏王的附庸,无权与魏王结盟,只能算作魏国的附庸与盟。春申君很不高兴,再三争取无效,最后道:“若卫不与盟,楚愿避之。但赵、魏相盟可也。”
最终魏相也不肯让步,宁愿单独与赵国盟。一场诸侯会盟的大会,变成了赵、魏两国结盟,楚国为见证。赵国今年已经与燕国开战,明显无法出兵讨伐秦国。四国约定,明年秋收后,共同出兵讨伐秦国。
春申君意味深长对魏相道:“明年秋收,必也兵精粮足!”
会盟后,魏相、建信君和卫君各自回国,春申君则留在曲阜,只派了门客送魏相归国。他派出暗探前往燕赵战场,打探战场结果。当他听说燕赵两国分别以剧辛和庞煖这两个书呆子带兵打仗,心里只得一声长叹!赵国能打的名将廉颇,现在还在大梁。如果能够让廉颇……
春申君在曲阜一直住到正月,燕赵前线的消息传来,燕军主将剧辛兵败自杀,燕军损失二万人。燕王割让五城,赵军退兵。
(https://www.2kshu.com/shu/38820/49642622.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