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河间
魏人也没有提出疑议,按照秦人的指引,在规定的津口靠岸。秦人允许魏人上岸,但不许离开津口。这一夜,秦、魏双方都没有好好睡觉,士卒们相互提防着过了一晚。
次日船队启航,驶向河口。魏人可以看到,沿岸都有小股秦人监视着这支船队,但没有来打扰。
进入黄河后,魏人也小心地沿着黄河中心河道行驶,避免驶近南岸,引发与秦人的冲突。现在北岸已经脱离了秦人的控制,成为无主之地,但各城主望见大型船队驶过,也都十分警惕,击鼓示警。
船队顺流而下,大约于午后到达汲城。早有使者乘船上岸,通知津口准备泊位。汲城是魏国长期经营的城池,他们杀死秦国官吏后,虽然处于自治状态,但魏国的势力在当地还很强大,这里对魏国还怀有好感。见魏国大队到来,城主亲自到津口迎接。
主持这一行动的,是魏王的另一名叔父,魏王和魏相都没有前来。那名魏公子看上去与这名城主相识,他对城主道:“王灵入葬,汝得亲迎,幸也!”
城主伏拜于地,道:“臣何幸与焉!”
魏公子道:“汲多被兵,王墓其安否?”
城主道:“臣多方护之,幸得无恙。”
魏公子道:“汲乃祖陵所在,未可忽也。秦人攻汲城,公弃之。王终不加罪,仍令守汲者,盖有以也!”
城主道:“臣万死不足报王恩也!”
两人谈论的工夫,魏王的灵柩被抬了下来。城主见只有一抬灵柩,问道:“信陵君其葬乎?”
魏公子道:“彼他氏也,已归葬信陵。”
城主不敢再问,在前面带路,引导大军进入汲城。
这一次前来送葬的队伍极其庞大,有五千人之多,是准备与秦人作战的;还有楚水军一千多人。汲城没有军港,所有船只分散在数个津口停靠。送葬的队伍都是魏氏公子,自然不可能住在船上;就连楚水军也只留下几个人看守,其他也都上了岸,接受城主的犒劳。
虽然河内是蝗灾的重灾区,大片良田颗粒无收,但并不妨碍大户们喝酒吃肉。五千魏公子,大部分是远亲,每人有一斛酒、二斤肉;楚军士卒也有一斛酒,一斤肉,一斗粟。近亲公子和楚公则被请到城中,城主设宴接待。由于是送葬,自然不可能有歌舞,但酒肉还是很丰盛的。
城主为各位公子和楚军准备了乡邑民居,安排他们居住;入城的公子和楚公自然是住在馆驿。
当天半夜,正当大家都进入梦乡时,魏军和楚军的船只突然着火,火焰腾腾,映红了半边天空。城主急忙动员城中邑民,并请诸魏公子协助,忙了半夜才把火扑灭。从失火的船只都是魏船和楚船来看,这显然不是一件普通的意外事件,而是秦人有意为之。抓了周围渔船的船主讯问,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来,这些船主都推说自己在岸上,已经睡着了,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上百艘船只损失,其中还包括楚国的十艘大型战舰。由于救火及时,火又是在水面上烧,船只的结构还基本完好,只是烧毁了船上的附属设施。魏军的船还好,只是一些舱室受损。楚舰就损失大了:作为战舰,最重要的就是各种附属设施,这些东西一烧,船几乎就失去战斗力了。气得楚公哇哇大叫。楚国的军制,军队都是由楚公自己出资组建、装备、训练,按照楚王的命令带领上前线。这次楚公奉命率领十艘战舰助威,一矢未发,就受到巨大损失,令楚公心疼不已。装备十艘战舰,绝非一旦一夕所能成,耗费了楚公数十年的积蓄。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股敌军来去无踪,神出鬼没,完全摸不到他们的边,他们从何而来,如何上船,如何放火,都一无所知。留在船上看守的士卒已经被全部杀死,尸体被焚烧,这个案子成了无头案。城主有些后怕地道:“彼若取吾首,复有何难!”
经过这一夜的动乱,魏公子们认为不宜久居于此,以免夜长梦多。几名为首的公子跟着城主到陵园准备,其他人抬着灵柩和全套的祭祀用品往墓园进发。还有数千魏公子和楚军手执干戈以为护卫。楚公作为楚王的使者,也参与魏王的安葬典礼。
一切都是就合着来。祭祀的三牲、酒、食、青铜器、陶器、玉器都被安放进墓中,比较特殊的是,几十卷简册也被放入墓中随葬,这些都是魏王生前经常检阅的图书,其中一册记录了从开天辟地到信陵君入赵这段时间的历史大事。——这是信陵君组织门下学士编撰的。信陵君入赵后,史书的编撰自然就停止了,而这册书则落到魏王手里——或者,这就是魏王让信陵君编撰的。魏安僖王这么爱书,心情恬静,性格开朗,为人宽厚,从善如流,不会有人相信是他逼死了信陵君吧!
从汲城到陵园不过十来里,护卫的大军缓缓而行,中午也就到了。在草草举行了祭祀典礼后,魏王灵柩入土,随葬品也都安放就绪,众公子一起用力,将墓封上,赶在天黑之前回到汲城。
楚人还是比魏人还善于造船。他们简单地将被烧的船只进行了加固,几天后,就划着它们返回大梁。出荥口时威风凛凛的样子,被垂头丧气的残破所取代。所有的船只都没有舱房,只有光秃秃的船身;那些小船上明显的焦黑,述说着他们的狼狈。
秦人依然例行接待了这些船只,让他们靠岸休息。当天夜间,双方依然枕戈待旦,渡过一个不眠之夜。神沮意丧的魏人总觉得秦人似乎是在嘲笑他们。
不等秋收完成,燕王就动员了数万部队,夺取年初被赵国攻占的城池。
现在正值秋收,邑民们忙于田间劳作,正好是一个空当。燕军突然来袭,各城池都措手不及,城池失陷。
完全夺取赵国在易水边上的各城池后,燕军挥师东进,转而攻略河间诸城。
当初,赵同意将龙兑、汾门、临乐交还燕国,而燕国则让出葛、武阳、平舒。名义上是交换土地,实质上是燕国单方面割让国土。燕国割让的部分,大致位于当时所谓“河间”。
当时的黄河在宿胥口分成南北两支向东北流,这两条黄河支流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河间”。再往北,黄河北支下游在入海口附近,分支成多道支流,史称“九河”,九河流经的那一片区域也被称为“河间”。前一个河间是更大的地理范围,可称为“大河间”;后一个河间包含在前一个河间之内,可称为“小河间”。当然,当时的人没有这么清晰的认识,他们统称河间,至于说的是哪一个河间,全靠上下文来理解——就根“南阳”一样。
大河间南部,大体属于魏国的邺;北部属于赵国,平原君的封地东武阳就在大河间。小河间则被燕赵瓜分,葛、武阳、平舒都在小河间,燕的易水长城末端也延伸到小河间。
葛、武阳、平舒本来也是燕长城的外围城邑,割让给赵国后,燕长城在河间段失去保护,成为敞口的状态,赵军可以取道平舒,突入长城内部,比如方城。当然,相比太行山麓,这条道路河流交错,通常泥泞难行,并不是常规的交通道路。
但风险就是风险,比如方城距离燕都蓟城不过百里之遥,如果赵军源源从这里突入,那也将是巨大的威胁。在夺回赵国所占领的长城内以及长城一线的各城邑后,剧辛率军开始重新夺回(小)河间之地。
赵国在年初伐燕,夺取了方城、武遂等地后,也想组织兵力,从打开的燕长城敞口处,侵占更多的燕国土地。平原君的土地东武阳是这次军事活动的重要基地。当邯郸收到燕军收复燕长城各城池的消息后,庞煖倒也十分镇静,他道:“赵邑高阳、饶等诸城坚,足守月余。发兵东武阳,正其时也。剧辛长而自尊,挠之必怒,可杀也。剧辛死,燕军必败。”赵王遂不为所动,仍依前议,待秋收结束后,发兵东武阳。
剧辛逐步用兵,依次攻下赵国在河间的诸城。燕王向他通报,赵军开始向东武阳方向集结,有进犯燕国的态势。剧辛遂决定留在河间,与赵军一战。
赵军集结了数万士卒,由庞煖率领。庞煖还带了一批弟子作为自己的助手。随着大军的集结,庞煖挥军进入观津、武邑一线,到达黄河岸边。剧辛也调兵遣将,沿黄河以及河间的水网布置防御,主要兵力置于武遂。
这个武遂并不是燕下都易水长城外的那个武遂,而是河间的一座城邑。武遂、武邑一带传说曾经存在着一个古国武罗国,武罗传说是后羿手下的将军。武遂是黄河上的一个渡口,是河间几条不太泥泞,可以通行的道路之一。赵军要进入河间,必须夺取武遂。在后方,有高阳、饶、武垣、葛、平舒等一系列城邑可以为作战提供支撑。
(https://www.2kshu.com/shu/38820/49647257.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