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祖龙赤蛇 > 第32章 魏王出殡

第32章 魏王出殡


  新年过后,虽然秦军就在济水对岸,大梁还处于秦军的威胁之下,但新王即位的工作是不能耽误,国不可一日无主。

魏王和信陵君去世不久,秦军就突然来犯,魏国上下措手不及。

这半年,魏国真的经历了生死存亡考验。七月的蝗灾,随后而起一直持续到冬天的疫情,魏王和信陵君先后去世……魏太子增和魏相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竭力维持国家的运转。

魏相是魏王的另一个弟弟,太子增的叔父。在魏文侯时,魏国曾经任用了一批外姓才子,但很快,它就被亲缘关系所侵蚀。随着魏国的地盘越来越小,可以任用的职位也越来越少;都是魏氏宗亲,总要给口饭吃吧!魏国只好越来越多地任命魏氏宗亲出任各个官职。任命宗亲出任官职带来一个弊病:亲缘关系每每代替了层级关系。长辈如果出任晚辈的下级,对晚辈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国家管理体系造成巨大冲击。

在这一次巨大的灾难冲击下,魏国的管理体系终于显示了它的衰老和脆弱。各级官员在灾区有自己的利益,在朝廷有自己职守,能够坚守职守的只有少数,多数人都利用自己职守去最大程度维护自己家族的利益。无论魏王、太子或魏相发出什么教令,下面的人都会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借题发挥,执行得荒腔走板,魏国的救灾情况处理得极差,因饥饿面逃亡的人数极多。而饥饿带来的体质下降,又增加了疫情的杀伤力,更多的人因疫疠而死亡。

大梁周围因为聚集了魏国最主要的人口,成为这次灾难的重灾区。蝗灾直接席卷了从济水直到嵩山黄河两岸的大片区域,将魏国全国的粮食产量直接降到接近于零。等待收获的农户们经此打击,已经无法承受,但各级官吏依然不管不顾,依律征收税赋,如果缴纳不上就要没收土地。大批农户流亡。

紧跟而来的疫情在高密谋人群下得到广泛传播。几乎家家都有人得病,有的家庭人人发烧。一病就是一个月。

就在人心惶惶的时候,秦军突然杀来,那些守城的官吏有些本身就病着;自己没有病的,士卒也有一半生着病或处于病后体弱的状态,不要说打仗,拿起武器都难。大部分城池守将都抱着听天由命的态度:如果秦军不来,那是天护佑;如果秦军来攻,自己就逃跑,官也就做到这儿为止了。能够激励士卒抵抗的,凤毛麟角。

虽然秦军也是病后之躯,到底能够胜任行军荷戈,比魏军要强。此次东征,谈不上什么战略战术,就是一个城池一个城池地硬打。就这样,秦军也轻松地拿下了二十座城池,除了个别城池抵抗顽强、少数城池象征性地抵抗外,多数城池直接开城投降。其实,只要秦军再大胆一些,深入大梁周边也不是不可能。

魏王自从生病后,就叫停了早朝。秦军来犯时,大梁城敲鼓示警,大臣们紧急上朝,这是魏王生病后第一次早朝,也是新即位的魏王增第一次上朝。面临如此危急的局势,魏王几乎紧张得话得说不出来,正与他当太子议政时遇事侃侃而谈,形成鲜明对比。

秦军来犯,魏国要如何应对。大家能想到的只有向诸侯求援。但立即出现一个现实的问题:能拿得出什么礼物出使诸侯?另一个现实的问题:生病的官员这么多,还有谁能够出使?还有一个问题大家都不敢问出口:请谁来救援?

另一个问题,秦军如果攻打大梁,还有谁可以组织抵抗?鉴于疫情流行,没有人敢让城外的人进城防御。各官员只能承诺,只要秦军来攻,自家只要还能上城的全都执戈上城。

楚国成了魏国最大的希望:一方面秦人作战需要楚人出兵救援,另一方面,魏国缺粮需要楚国提供粮食援助。

不过,楚国回报说,楚国也遭遇了疫情,士卒染疾,无力发兵;但答应了魏国粮食援助的要求,条件是魏国自己把粮食运回去。

眼看着秦军一天天攻城掠地,魏国上下毫无办法。虽然当秦军攻打大梁时,宗亲同意家人全都上城,但秦军在数百里外时,总不能让宗亲们出征吧;即使是守大梁也不过是聊尽人事而已,战果如何,没有人敢担保。这还是有廷议的时候,更多时候朝中只有稀稀落落的几十个人,其他人几乎全都称病或真生病了,往往魏相刚宣布完“入朝”,就宣布“散朝”。执政商议的决策,发到各官司,也没有足够的官员去执行。魏国已经完全陷入脑死亡。

魏王去世后,秦国立即入侵,加之疫情严重,魏国甚至甚至没有及时向各国发丧,入敛也十分草率。秦军作战三个月,魏王的灵柩也就停在宫中三个月。这三个月中,每天只能派一名王子守灵,祭吊的官员和聘问的诸侯更十分稀少。

在这少数来聘问的诸侯中,就有楚国的使者,以及春申君派来的门客。朱英再度入魏,代表春申君向魏王祭献,同时劝魏王下决心合纵伐秦,随便也征召信陵君的门客投奔春申君。

只可惜,朱英进入大梁不久,自己就病倒了,高烧不退几乎十天。退烧后,身体乏力,腰痠腿软,无力出门。由于自己的是疫疠,旁人也不敢来拜会,连驿馆的驿卒也不敢进他的房间,每天的饮食就放在门口,要朱英自己端进去。等朱英病好了,他能找到的信陵君的门客都是些不入流的人,那些顶级门客已经不知所踪。

楚王派出的使者比较老实,入宫祭祀后,只在大梁呆了一天就返回,没有落下病来,还带回话,要楚国给予粮食援助。朱英病在大梁,春申君也不敢再派门客过来,怕又折在这里。一直等秦军撤出后,春耕开始,疫情完全缓解,春申君的使者才再次进入大梁。

秦国这次极为高调。春季到来后,他们向各国派出使臣,通报设立了东郡一事。

在秦王初即位时,秦地已有巴、蜀、汉中,南郡、南阳,河东、太原、上党,以及三川诸郡,还有那个地位不明不白的河内郡,秦国已经远远不能用“关中”来概括了,关外的土地已经与关中不相上下。现在又夺取了魏国位于河济之间的土地,设立东郡。东郡是秦王即位后攻占的第一个郡,与他父亲不声不吭的性格不同,秦王似乎更加张扬,他夺取的第一个郡就派使者向各诸侯通报。

魏国接到秦使的通报,几乎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其他各国心里也是五味杂陈。夺取一两个边境城池,夺了也就夺了;一次性夺取十几二十个城池,还公开设郡,这不是打脸吗?

尽管诸侯现在都对秦国心怀畏惧,但也还是要脸的。魏王立即遣使与楚王和春申君联络,表示只要楚国挑头,魏国愿意合纵伐秦!

比较麻烦的是赵国。赵国似乎死盯着燕国不放,他承诺可以不再向魏地进攻,但对伐秦表现得毫无兴趣。甚至使者对建信君提起太原时,建信君也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情绪冲动!

避居大梁的廉颇派人与自己的故交联络,希望他们能帮着向赵王晋言,支持合纵。但廉颇的使者回到大梁后,带回了建信君的判断:“齐不从,建信君知合纵之无功,安能无合纵之功而反恶秦哉?若赵出兵助秦攻魏,以楚、赵分齐,其功大矣。合从则无功而恶秦;连横则分齐、亡魏,有功而善秦。君将奚择?”

春天将尽,魏王已经在大梁停灵半年,必须下葬。但现在东郡已失,魏国通往魏氏墓地汲城的道路已经中断。大臣们主张,立即向秦王通报,请求秦国允许通过。但魏王断然否定了这一做法。他命令魏氏宗亲全体戴孝,齐执干戈,护送魏王灵柩到汲城安葬!

这无疑是一场极其危险的冒险。魏王提出这一提议时,魏相也吃了一惊。他对魏相道:“魏之弱,赵生觊觎,谋与秦亡魏,此存亡之秋也。必也争之,乃得其机!”魏相仔细一想,觉得魏王的这个主意也不错。以为先王送葬的名义,强闯秦国领地,既向诸侯表明了不屈的态度,又不与秦国公开翻脸。如果秦国不给面子,那时……

魏国向楚国借来了十艘大舰!在诸侯之中,楚国的造船能力最强,它拥有当时最强大的水军,最大的战船。这是由于它的地域跨长江两岸,没有强大的水军,无法控制长江水道。

十艘大舰从淮水进入鸿沟,到达大梁。披麻戴孝的魏人将魏王灵柩抬上大船,并分乘数十艘中小型船舰,一路西行进入荥泽,这就算进入了秦国的地界。秦国派了一名联络官乘船过来询问船队的去向,一艘小船突前,与秦人交涉道:“魏王出殡!”

秦国联络官没有再多说,引导船队进入津口靠岸。


  (https://www.2kshu.com/shu/38820/49648814.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