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濮水两岸
燕城守将比较顽强,每天都在城上巡查,严防秦军攻城。守将也在那块疫情中染疾,但恢复过来。士卒中也有大批曾经染疾,后来又恢复的,他们每天在城墙上,望着秦军挖壕筑垒,还分出士兵抢劫周围乡邑中的粮食,心里很不平静。一方面,他们都是本地人,对秦军的抢劫充满仇恨;另一方面,他们又身体虚弱,知道无力承受一场剧烈的战斗,不要说拼杀了,就是站着让他们杀,他们也未必有力量一击必杀。
其实,双方士兵的情况差不多,都觉得自己弱不禁风,看着对方兵强马壮,其实是半斤八两,麻杆打狼,两头害怕。
不过好歹王翦的士卒是从秦军中精选的精锐,而出战的秦军也都不是病病歪歪的士卒,有体力跋涉数百里到荥阳集结。而守军都是本地人,没得挑选,大病初愈的居多,真算起来,秦军还是要强壮得多。但放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拼杀,那可是另外回事:能不能挥得动长戟,能不能拉得开硬弩,能不能将丈八长矛端平,一只手抬不抬得起十几斤重的盾牌……这都来不得一丁点假。王翦也不敢轻易将自己的部队投入高体力的攻城作战中,只敢去抢那些体虚、没有抵抗能力的邑民的粮食。
抢了粮食后,王翦又逼迫那些体弱的邑民去捡拾柴草,再逼着他们将这些柴草堆到城门下;同时集中了百余名弩手和几十名盾牌兵掩护他们。城上的士兵能够挽弓的也不多,箭稀稀落落,造成不了多大威胁,而且在秦弩兵的射击下,有了不小的伤亡。守将只能通过给城门浇水,勉强维持。
柴草在被水浸泡后,滚出浓烟,反而将士兵驱离了城门。王翦持续不断地向前送柴草,放火焚烧,昼夜不停,终于城门的枢纽经不住长期高温烘烤,颓然断裂,城门轰隆一声倒下!拿下的城门压制了火势,秦军先登百人踏着城门冲进城中,抢占了城门两侧的一小段城墙。后续部队随后跟进,守将集中了自己的心腹精锐数百人反攻,但被绝对优势的秦军杀散;其余守军打开四面的城门,逃出城去。守将力竭自刎。
拿下燕城后,王翦一面通报蒙骜,一面让部队休整,救护伤员,恢复体力。蒙骜于几天后才带着一支两三千人的部队赶来接管防御。在为王翦补充了兵力和装备后,让王翦带兵南下进攻虚城。
虚城应该也是哪个古国的旧都,只有过连个名也没有留下就灭亡了,只留下一片废墟。后人在这片废墟上重新建立了城邑,就称为虚城。毕竟在古国作为基础,这里的人口和经济还是很强的。但和燕城一样,经历了蝗灾和疫疠后,虚弱不堪。魏国没有在这里派驻官员,只向他们征收赋税。城主是当地的大户,在得知燕城的结局后,召集当地各家长老商议。只有少数家族决定抵抗,多数都想投降,只不过投降的条件不同而已。
城主派人与王翦请降,表示愿意承担秦军的粮草,请求放过。王翦坚持必须开城投降,并接受秦军驻扎。使者回去报告时,秦军以一支精锐部队快速挺进到城下,虚城还来不及进行任何部署,就被迫关城,大批人员和粮食都未能入城。王翦到达后,立即扑灭了城外小股的抵抗,完全控制了外围乡邑。十来天后,虚城觉得抵抗无望,开城投降。王翦将城主一家拘押到燕城,交给蒙骜处理,自己驱兵占领了虚城。
蒙骜留下虚城城主的家眷,只带着城主回城,又从酸枣带来两千人接管城防。而这时,陶郡对长垣的进攻还未得手。蒙骜再次命令王翦率军南下,攻占另一座城池平丘。酸枣、燕城和虚城都是河濮之间的城池,而平丘则已经位于济水河岸了。
平丘历史悠久,晋国曾经在这里与中原十七个诸侯会盟。当时,晋国带来了自己的全部家底四千乘战车,威逼各诸侯国;为了杀鸡儆猴,晋国还开除了鲁国的会盟资格。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会盟。平丘能够支撑晋国全国军队,以及各中原诸侯会盟,有极强的经济基础。它是濮、济之间几乎惟一的大城,距离大梁不足百里。拿下平丘,必将震慑整个魏国。本来在秦国的计算中,平丘并不在计划范围内,因为它过于靠近大梁,如果魏军举国来援,不是一支病弱的秦军所能应付。但经过这一时期的作战,蒙骜发现各城几乎不堪一击,而且魏军也毫无动静(蒙骜出兵时还不知道魏王已经去世);陶郡那边进攻不顺利,似乎还有所希冀。蒙骜决心挺进到魏国纵深,观察魏国的动静;同时断绝长垣的一切念想,迫使它投降。
蒙骜亲自坐镇虚城,征集到足够的船只,将王翦的五千人全部渡过濮水。同时,蒙骜命令酸枣、阳武方向派出船只在济水上游弋,监视大梁方面的动静。
平丘地处濮水、济水分叉处,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商业发达。这也造成它在这一次灾难中受灾最为严重:所有良田化为一片黄土,而疫情一拔接着一拔,几乎波及到所有的男女老少。但严重的疫情虽然造成了巨大的发病率,但死亡率却不高,大多数人在经过一个月左右发热后,都能恢复过来。这也是一大奇观。
王翦率军渡河时,没有受到任何抵抗。进入各乡邑时,大家也都逆来顺受,安静地坐在院子里,麻木地看着秦军从自己的粮仓中搬运走仅存的粮食。王翦沿途搜集粮草,一路前进到平丘城。平丘连象征性地关城也没有,仿佛视秦军如无物。城主扶着虚弱的身体前来劳军,礼品不过是几条鱼,道:“平丘无礼,辱上国来伐,谨奉酒肉以劳!”
王翦问他,城中有士卒几何,官吏何在?城主回答说,魏国官吏早已逃走,士卒不胜兵,皆散归家中。
王翦第一次听说全城找不出能够胜兵的士卒组成一支完整的城卫。秦军进入城中,城中人民都十分麻木,他们身外交通要道,又毫无防御能力,已经被各路盗贼抢了不止一次,早就一无所有,只能听天由命了。有门道的都投亲靠友,早就逃离了,剩下的几乎绝望,只有等死。
王翦派出一支支小队进驻各乡邑,声称为邑民抵御盗贼。同时报告蒙骜:本来想着能够在平丘发一笔横财的,结果却背上了一个大包袱。
蒙骜来到平丘,完全没有想到一个紧靠大梁的城邑会落到这样的境地。他从酸枣调来一批粮食,宣布征发人众清扫城内,每人每天五升粮。
粮食就从济水运来,由秦军负责押送,并搬运上岸。城中所余不过千人,还能行动的不到一半。秦军征发令下达后,所有能够行动的人都出来应征。他们从家中取出扫帚、木耒等器物,将城中的污秽物一一清扫。
晡时,秦军的粮食运到,每人真的发给五升粟。秦军还再三嘱咐,一定不能一顿吃了,要分餐食用,否则会腹胀。
这些运粮、派粮的秦军其实也不是真的从关中来的,多数是长城外原韩地的邑民,与平丘相距并不远,相互之间口音相似,交流并无障碍。平丘人听到熟悉的声音,又真的拿到了粮食,心情稳定下来。
一人一天五升粮,对一个人来说应该是够了,但谁会只自己一个人吃呢,一定要分给家人。——那些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单身汉早就逃得远远的了。
拿到粮食回家的人心里充满了幸福,他们与家人渡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甚至还有好心人把粮食分给了邻居一点。第二天,大家再次聚集到城主府前应征。
平丘城征役的消息很快就传到城外,许多人纷纷赶来应征;但秦军却供应不了如此多的粮食。而且在敌人的境内征发敌方的邑民,按秦律是不能给予报酬的——敌方邑民胆敢违令,自然是格杀勿论!蒙骜在平丘城内征发邑民,给予粮食,这是将平丘当作本国民众来看待了。严格说,这是违反秦律的!
蒙骜拒绝了前来应征的邑民,但却陷入沉思中。他考虑再三,给吕不韦发出密函,建议吕不韦考虑将攻略下来的魏地收为秦地。
“民心之望救,如婴儿之望父母,未可绝其所望也。方其时而济之,民必归也!”
蒙骜没有等待吕不韦的回信,直接按照将攻占的魏邑收为秦地的条例行事。他直接指令荥阳,高价采购粮食,运到前线。如果不将魏地收为秦地,这么做也是违背秦律的。依秦律,部队出征时,官府只负责准备一个月的炒粟,其他时间,粮食要由部队自行解决,后方不再供应。
在当时,秦国准备一个月的炒粟已经算多的。三晋诸国,士卒应征必须自行准备十天的糇粮,其他时间由军队统帅负责筹备粮草,如果筹不到,士兵就只能挨饿。
(https://www.2kshu.com/shu/38820/49653732.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