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852章 荷兰奥兰治亲王

第852章 荷兰奥兰治亲王


“这是一个应该灭亡的国家!”

    抵达荷兰后不久,阮大铖就得出这个结论。

    这不仅是因为大明与荷兰处于敌对状态,还因为荷兰这个国家,在他看来就不正常:

    “没有君主,执政的奥兰治家族,在谋求世袭执政职位。”

    “这样一个想当国王的权臣,未来必然和反对者爆发冲突。”

    对于这样的事情,中国历史上记载得太多了。

    即使阮大铖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也能说出几个来。

    葛九思对荷兰更看不惯,因为他根本无法想象,没有君主的国家是什么样?

    作为宦官,他存在的意义就是服侍皇帝。什么联省共和国,在他看来根本就是胡闹:

    “连个国王都没有,这样的国家真的该灭!”

    “要是有外敌入侵,荷兰人指望谁去抗敌?”

    当前这个时代,打仗的目的就是立功获得封赏。

    君主制国家有君主,武将立功之后,自然有君主赏赐。

    荷兰这种共和体制,很难册封贵族,拿什么刺激将士立功?

    曾任宣大镇守太监的葛九思,根本就不明白荷兰人为何这样选?

    难道他们就不知道旁边的法兰西很强盛,随时有可能攻打他们?

    和阮大铖交流着这个问题,阮大铖感慨道:

    “还是历史太短啊!”

    “荷兰人以为他们现在和法兰西共抗西班牙,以后就永远是这样。”

    “却不知共患难易、同富贵难,等到和西班牙的战争结束,两个临近的国家必然争起来。”

    “就荷兰这个样子,可挡不住法兰西!”

    (三十年战争时期欧洲局势)

    远交近攻四个字,在他看来就是常识。

    打败西班牙后,法兰西、荷兰就会毗邻,关系不可能一直好下去。

    如果法兰西想成为霸主,第一个要打败的就是荷兰。

    如果想一统欧陆,荷兰更是会被灭。

    荷兰海军靠着船多能够维持强大,但是荷兰陆军却不可能挡住渴望立功的法兰西将士。

    而且,刚从英格兰离开的阮大铖,知道英格兰对荷兰很敌视。

    到时候英格兰从海上入侵、法兰西从陆地入侵,荷兰人再强几倍,也挡不住他们。

    这让阮大铖忍不住感慨道:

    “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荷兰人这是全占了,难怪皇上不觉得他们是大患。”

    “让我们过来交往,看看能不能收伏他们。”

    对皇帝这个要求,他和孙元化等人讨论时,只觉得是异想天开。

    因为大明与荷兰现在完全是敌对,为了争夺南洋必然还有大战。

    但是皇帝的目光却早已超越这些,认为长远来看,荷兰人根本不足为虑。

    只要把荷兰赶出南洋,大明与荷兰就没有了冲突的地方,反而非常互补,能够取长补短:

    大明人力物力丰富,能够制造出海量的手工业品。

    但是因为船只数量不足、海贸风险又大,很少有商船前来泰西贸易。

    荷兰人就恰恰相反了,本土物产很少,主要依靠贸易。

    他们的船只也非常多,能够把大明的货物运到泰西来。

    两国可谓非常互补,若非荷兰这个马车夫不老实,大明完全可以把货物卖给他们贸易。

    反而是英法两国,都有可能强盛,在皇帝看来不可扶持:

    “英格兰孤悬海外,不需要多强的陆军。”

    “他们最适合荷兰这种体制,不需要鼓励将士立功。”

    “海军船多就行了,甚至能抓人去当苦力。”

    这是海战和陆战的不同,陆战没有坚定的意志,武器再好也可能被士兵拿着投敌。

    海上根本不可能这样,一条船就是一个共同体。

    只要指挥船只的军官不投降,士兵除非造反,否则就只能拼尽全力打败敌人——

    不然就会被敌人打败,沦为海上亡魂。

    英格兰海军就经常点着火把晚上抓人,如同《石壕吏》里面的“夜捉人”。

    大明普通百姓没有兵役,根本见不到这样的场景。阮大铖在伦敦最初见到这一幕很稀奇,后来才了解其中原因。

    如今在见到荷兰这种制度后,他觉得共和制虽然在陆军上有问题,但是对英格兰来说却不错。

    这个孤悬海外的国家,很适合使用共和制。英格兰国王权力受限,也有这个原因:

    不需要那么多陆军,国王的直属力量自然不够。

    以后英格兰国王如果在和臣子的斗争中失败,英格兰很可能全力发展海军,抓壮丁就能找到足够的人服役。

    已经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有足够基础发展海军的英格兰,也很有可能强盛,取代荷兰成为海上霸主。

    所以他虽然在伦敦同查理一世等英格兰贵族相谈甚欢,却没打算扶持他们。

    只是因为荷兰的霸道,把他们引入南洋贸易,同荷兰人竞争而已。

    反而是荷兰这个国家,虽然现在和大明敌对。长远来看却很有合作空间,可以缔结盟友、甚至收为藩属。

    阮大铖此番来荷兰的目的,就是与荷兰建立联系。

    至少要让荷兰的一部分人知道,大明有意发展同荷兰的关系。

    在将来荷兰衰落后,甚至能趁势收服他们:

    “收服荷兰用处极大。”

    “在陆地上可以制衡法兰西,阻止法兰西一统欧陆。”

    “在海上可以牵制英格兰,让英格兰无法成为大西洋霸主。”

    “这是我们立功的机会,只是需要长久谋划。”

    葛九思听着阮大铖的解释,对此也很认同。

    他虽然不觉得这些远在万里之外的泰西国家有什么好注意的,但是皇帝派他们过来,他们就只能来这里。

    而且要建立使馆,以后常驻泰西:

    “荷兰如此重要,咱们的大使馆是不是建在这里?”

    “是建在海牙还是阿姆斯特丹?”

    这两个地方都是荷兰的大城市,海牙是事实上的首府,阿姆斯特丹则是贸易中心。

    如果大明要同荷兰发展官方关系,海牙自然更好。

    如果只是做贸易,那就设在阿姆斯特丹。

    以当前的敌对局面,大明与荷兰发展官方关系的可能性不大,葛九思倾向于建在阿姆斯特丹,向商人发放贸易配额。

    但是阮大铖思索后,却认为应该建在海牙:

    “泰西与大明不同,他们这边的公司多,荷兰与英格兰都有东印度公司。”

    “英格兰对荷兰之所以如此敌视,不仅是因为他们杀了十个英国人,还因为这个做法,让英格兰在南洋的贸易断绝,影响到东印度公司的股价。”

    “荷兰的东印度公司规模更大、股东更多,关系到很多荷兰商人的利益。”

    “大使馆建在阿姆斯特丹,会受荷兰商人排斥,贸易配额的作用也不大。”

    掌握着南洋大部分航线,荷兰东印度公司有不鸟大明的底气,甚至想逼迫大明敞开贸易。如同掌控香料群岛一样,掌控大明的生产。

    对大明的贸易配额,他们不会很重视,大使馆甚至会受东印度公司股东的排斥。

    葛九思在明白这点后,想到了阮大铖在英格兰的操作,说道:

    “那就建在海牙,如同在伦敦一样,向贵族发放贸易配额。”

    “只是荷兰贵族愿意合作吗?他们还在和大明开战。”

    阮大铖笑着说道:

    “和大明开战的是荷兰东印度公司,与荷兰贵族有什么关系?”

    “泰西人最是看重利益,只要这些贵族不是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他们就不会在意这些。”

    “反而会很高兴拿到贸易配额,获得同大明贸易的入场券。”

    “咱们好好打探一下,哪些贵族拥有船只、却又在东印度公司没股份。”

    “同时问问奥兰治亲王,他有没有当国王的决心?”

    对此兴趣很大,阮大铖很想看看奥兰治亲王为了成为国王,能付出什么代价。

    如果肯牺牲东印度公司,大明不介意扶持他当国君。

——

    定下这个策略后,阮大铖、葛九思前往海牙,开始到处活动。

    他们的到来不出意外引起轰动,荷兰同大明虽然敌对,却也是对大明最了解的泰西国家之一。

    尤其是和大明战争的数次失败,让他们认识到大明的实力。

    对阮大铖这个大明使者,他们当然不敢轻视。

    对葛九思这个皇帝内侍,更是觉得很稀奇。

    在阮大铖表示要在海牙建使馆,作为地中海以北欧洲国家的总使馆,负责和官方交往和贸易配额后,荷兰的贵族都很高兴,海牙人也与有荣焉:

    看看,连大明都认可海牙是欧洲北方的中心。

    阿姆斯特丹、伦敦、巴黎,如何能与海牙相比。

    时任奥兰治亲王弗雷德里克·亨德里克,对大明使者的到来也很欢迎。

    尤其让他喜欢的,是阮大铖提到的三国故事。

    无论是曹操、曹丕父子篡汉,还是司马家族篡魏,都让他很感兴趣,感叹道:

    “从权臣成为君主,这一步并不容易。”

    “有君位继承尚且如此,更别说没有君位。”

    这是他最为难的地方,在反抗西班牙之前,他的家族只是拿骚伯爵。

    荷兰独立之后,也只是成为奥兰治亲王,而非国君之位。

    现在他追求是通过继承法案,由奥兰治家族世袭执政之位。

    但是阮大铖对此,却是嗤之以鼻,向他道:

    “《左传》曰: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亲王殿下成为世袭执政,看似得到了实利,其实却没有拿到最重要的名器,无法以国君身份册封爵位。”

    “这样如何封赏功臣,如何让他们继续支持殿下?”

    “反而因为殿下暴露了野心,会引来更多的反对者。”

    “那些反对派在殿下离世后,一定会废除这个法案,甚至严防奥兰治家族再出现执政。”

    向奥兰治亲王讲述窦宪、梁冀、董卓等权臣被杀的例子,认为奥兰治亲王这样做,根本是让敌人团结起来做准备。

    奥兰治亲王听到后顿时色变,觉得阮大铖的提醒,确实有其道理。

    如果奥兰治家族不能成为国王,拿什么封赏他们的支持者?

    反对者一定会更反对,法案制定后也能被废。

    只是他也有为难的地方,很是为难地向阮大铖道:

    “荷兰没有王位,又信奉的是新教,不可能得到教宗加冕。”

    “我就算想成为国王,也没有王位承袭?”

    这个理由,让阮大铖听得几乎呆住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罗马教廷的影响力。

    类比东周之时,他觉得此时的欧洲,处于礼乐尚未完全崩坏的春秋时代。诸侯虽有实力,却很难僭越称王。

    得等到天子自坏礼法,实力强的诸侯才敢纷纷自立为王,进入战国时代。

    在此之前,是没法自立为王的,会引来其他诸侯针对。奥兰治亲王如果擅自称王,会引来整个欧洲的贵族反对。

    荷兰又没有楚国那样的实力,当然不能这样做,荷兰人也不会支持奥兰治家族。

    想着孙元化出使罗马教廷的事情,阮大铖貌似感叹道:

    “等大明和罗马教廷签订条约就好了。”

    “那时大明册封的贵族,就能得到教廷的承认。”

    “殿下只需向大明朝贡,就能得到大明册封的王位。”

    似是有意、似是无意,说明大明皇帝能册封国王,并且得到教廷的承认。

    奥兰治亲王听到后脸色数变,一时竟然不知道是愤怒还是欣喜。

    他身为荷兰实际上的统治者,自然是不愿臣服他人的。

    尤其是大明与荷兰还是敌国,发生了数次战事。

    但是荷兰国王的位置,他又非常渴盼。

    如果不想办法解决王位的来源,他有可能这辈子都当不上国王之位。

    错过他之后,奥兰治家族想继续成为执政就需要一直立功劳。他很担心会像阮大铖说的那样,被反对者推下执政之位。

    一时间,他不知道是希望大明同罗马教廷顺利签订条约,还是希望这个条约被破坏。

    怀着这个想法,他对大明使团的态度更加热切。虽然没有再谈朝贡的事情,但是对阮大铖提出的寻找伦勃朗、购买风车技术等,都是全力支持。

    大明在海牙的大使馆,同样也顺利建立,成为大明和欧洲北方诸国交往的中心。(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420/1283749.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