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847章 钱谦益执掌翰林院

第847章 钱谦益执掌翰林院


“刊刻石经,立于太学。”

    “刘蕺山这是想立言啊!”

    看着皇宫里面传来的消息,钱谦益感叹道。

    前几日的经筵上,他和刘宗周可谓大获全胜。两人的学问被皇帝定为新学,要取代程朱理学等旧学问。

    只是相比刘宗周没做多少事情、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易经》校注的主持者。钱谦益可是不惜和东林诸君决裂,才获得《春秋》校注的主导权。

    这些日子,他没少被东林党的老人劝说、也没少被侯恂等年轻人骂,承担了很大压力。

    尤其是他接纳黄立极投靠这件事,让魏学洢、周茂兰等和阉党有血海深仇的东林君子后人,对他很是不满。

    甚至有人在报纸上登文,与他公开决裂。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一些东林党人已经筹办《东林报》,他主持的《大同报》,再难收到这些人的稿件。

    钱谦益对此是很恼火的,更让他不满的是,四书五经校注是以刘宗周为主,他要排在后面。

    现在,刘宗周以这个身份要刻石经,他心中很是不平,认为皇帝对刘宗周太优待:

    『我为陛下冲锋陷阵,才得到如此奖励。』

    『他刘宗周和陛下多次唱反调,却有如此优待。』

    『我是不是也该闹闹,让陛下更重视些?』

    起了这个念头,钱谦益想起一件事,挥毫写了一份奏疏,抱怨自己这些日子的境遇,又以太常寺负责宗教事务为由,请求把国会宗教委员会,纳入自己负责的教化委员会。

    甚至还希望教化委员会继续扩张,收编道德委员会。

    这两个委员会的工作,在钱谦益看来和教化很有关连。

    他想通过这点,扩张教化委员会的职权,试探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朱由检对钱谦益确实很重视,远非先前可比。

    因为如今的钱谦益在接纳阉党余孽后,已经几乎和东林党人撕破脸。

    他扶持钱谦益就是为了分裂东林,甚至把东林党瓦解。

    如今自然要表现出对钱谦益的支持,鼓励他继续走下去。

    思索之后,他在乾清宫召见了钱谦益,陈继儒等陪同。

    两人时隔不久,再次在乾清宫相遇。

    心情同样也大有变化,截然不同先前。

    钱谦益见到不是独对,心中略感失望,但还是向陈继儒笑道:

    “眉公任职国会,可还能够适应?”

    “前日经筵之上,要多谢眉公直言。”

    陈继儒同样笑道:

    “牧斋的经世致用之说,当真发人深省。”

    “老朽虽然年迈,却愿意出一份力。”

    钱谦益极为喜悦,当即就邀请陈继儒参与《春秋》注释,在陈继儒答应之后,又貌似不经意地问道:

    “眉公这次入宫,可是有什么事吗?”

    “我这突然被召见,心中还有些惴惴。”

    陈继儒闻言惊讶,看着钱谦益道:

    “牧斋难道不知吗?”

    “是因为你的奏疏,皇上决定把国会的专门委员会再梳理一遍。”

    “现有的十五个委员会也实在太多,有的根本没找到负责人。”

    “像是华侨委员会,陛下便打算转为公民委员会和外事委员会兼管。”

    这个消息,大出钱谦益预料,因为他之前根本没有听闻。

    如今皇帝不把这件事情告诉他,却提前告知陈继儒,让他不知皇帝到底是什么用意。

    在这种疑惑的心情下,他进入乾清宫中,才发现除了自己和陈继儒外,袁可立已在里面。

    朱由检指着袁可立,向两人道:

    “方才袁卿提议,国会之中,需要专门设立军事委员会,负责保护军人权益。”

    “但是十五个专门委员会已经定下,再多实在就有些乱。”

    “朕思之这件事和公民委员会有关,钱先生又提议合并一些委员会。”

    “所以就召你们过来,共同商议一下。”

    陈继儒对此很是赞同,当即道:

    “公民权益委员会下属的男子协会,确实有保护军婚、统计丁壮等责任。”

    “但是论及保护军人权益,肯定不及专门的军事委员会。”

    “臣以为军事委员会当设,专门制定相关法律。”

    钱谦益在和东林党人闹翻的情况下,自然更不会得罪中立派的领袖袁可立了,他在斟酌之后说道:

    “臣也以为军事委员会当设,它的重要性远胜宗教等事。”

    “如今朝廷五院六部,刑部和大理院在国会有礼法委员会,礼部有教化委员会,都察院和吏部有监督委员会、道德委员会,理藩院有外事委员会、华侨委员会、贵族委员会,户部有公民委员会、金融委员会,太府寺有经济委员会,司农寺有农业委员会,工部有工业委员会、商业委员会、资源委员会,甚至就连太常寺都有宗教委员会。”

    “枢密院和兵部却一个委员会都没有,着实令人费解。”

    “臣以为可把宗教委员会并入教化委员会,空出一个专门委员会名额给军事委员会。”

    把自己的行为,说成大公无私,让出名额给枢密院。

    朱由检微笑赞扬,又问钱谦益道:

    “宗教委员会纳入教化委员会下属,各个宗教同意吗?”

    “他们现在可是一级委员会,转入教化委员会就成了二级委员会。”

    “道教协会、佛教协会都是什么看法?”

    钱谦益推动这件事情,当然不会没有准备,闻言当即回道:

    “臣和道录司、僧录司的官员,与道教协会、佛教协会约谈。”

    “两教皆认同宗教也能教化,愿意加入教化委员会,为大明的教化事业出力。”

    “若非如此,臣也不敢向陛下提议。”

    朱由检听得大为惊讶,没想到钱谦益竟然利用太常寺对宗教的管辖,直接压服了两个宗教协会。

    大明现在的宗教主要就是道教和佛教,两者屈服之后,其他教派更加无力反对。

    所以宗教委员会并入教化委员会已成定局,不并入也难以维持独立地位。

    朱由检沉思之后,最终应钱谦益所请,把宗教委员会置入教化委员会之下,改为二级委员会。

    新的专门委员会名额,让给军事委员会。

    袁可立听到后很是高兴,因为他先前已经和皇帝商议,要把宣战动员和紧急戒严等法案,交给军事委员会拟定。

    宣战动员需要民众支持就不说了,有关戒严的部分,是他和皇帝的默契——

    当初正是因为他用戒严权和皇帝做了交易,皇帝才一直保持克制,从来没有胡乱发布中旨等行为。

    但他同时有一个隐忧,那就是将来皇帝滥用戒严权怎么办,会不会带来灾难?

    所以,在皇帝提出要把紧急戒严的下发和解除办法交给国会军事委员会拟定、甚至写入礼法后,他心中十分喜悦。

    这代表着,他当初留下的隐患被弥补,以后也不用担心因此被非议。

    所以他很是高兴地道:

    “钱太常深明大义,袁某代表枢密院谢过。”

    “但是还有一个委员会,应同样纳入国会专门委员会之列。”

    “去年陛下讲述安全需求,并成立公共安全委员会、国家安全委员会,协调相关机构。”

    “臣以为国会之中,同样应该有安全委员会,制定相关法案。”

    “戡乱救灾等事务,应当由安全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公民委员会一起,共同制定法案。”

    这件事情,同样涉及到一级委员会的调整,同时也在向朱由检争权。

    在郑士毅和刘侨先后搞出各种事情后,袁可立已经认识到两个安全委员会的重要性,想要通过立法,把它们约束起来。

    为了防止皇帝反对,他还把戡乱救灾事务拿出来,认为应该由安全委员会负责这方面。

    朱由检对戡乱救灾自然很看重的,一直让袁可立负责这方面。

    如今袁可立这个提议,无疑是将了他的军,让他不得不同意,设立安全委员会。

    想着锦衣卫也确实需要套索,不能无序膨胀,朱由检认可道:

    “安全委员会确实应该设立。”

    “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都很重要,个人安全同样如此。”

    “有些时候,个人需要把一些权益让出来,用以维护公共安全。”

    “如何在确保公共安全前提的下,减少对个人权益的侵犯,需要安全委员会权衡。”

    “食品协会、药品协会、卫生消防等涉及公共安全的团体,也需要安全委员会监管。”

    “你们说,安全委员会是放在军事委员会之下,还是由哪个委员会,把专门委员会的名额让出来?”

    钱谦益张口就说道德委员会,他提议道:

    “道德评审之事,和教化息息相关。”

    “臣以为可将道德委员会纳入教化委员会,空出的名额让给安全。”

    这是他在奏疏中就提出的诉求,朱由检却没同意,说道:

    “道德委员会之设,朕心里其实很不安。”

    “因为朕担心,将来有些人会举着道德旗号,指责甚至残害他人。”

    “所以这个委员会要单设,由道德高尚的君子负责,而且没有强制力。”

    “和它关联的也不止有教化委员会,还有礼法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公民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等,从礼义廉耻和纳税服役等方面,评判公众人物和公共团体道德,监督各个协会。”

    讲述为何要这样做,钱谦益陷入沉默。

    作为文人的他,显然知道道德评判的杀伤力,所谓士林清议,就是由此而来。

    皇帝对道德委员会如此重视,他吸纳道德委员会的想法是不行了。奏疏的提议,皇帝只答应了一半。

    这让他陷入思索之中,不知皇帝对自己到底是何态度?

    陈继儒之前就得了提示,此时没那么多想法,主动道:

    “华侨是侨居在外的公民,相关事务应纳入公民委员会,涉外时由外事委员会协管。”

    “可让出专门委员会名额,转给安全委员会。”

    朱由检颔首认可,确定新增军事委员会和安全委员会,取代宗教委员会和华侨委员会的地位。

    国会的格局也基本确立,五院六部等朝廷机构负责的事务,都有相关委员会制定法案。

    袁可立、陈继儒满意离去,钱谦益则有些失落,脚步也慢了点。

    让他没想到的是,皇帝没过多久,又叫他回去,说是还有事交代。

    心中疑惑的钱谦益,闷闷不乐地返回乾清宫,听到皇帝的第一句话,就高兴地险些跳起来:

    “翰林院掌院?”

    “以后由我兼任?”

    有些不敢相信,钱谦益实在没想到,皇帝又送来了大礼。

    朱由检肯定地点头道:

    “礼部成尚书现在成了协办大学士,以后的精力必然主要在内阁那边。”

    “礼部的事务,需要右侍郎李标分担。”

    “他的身体不好,再兼任翰林院掌院就太累了。”

    “先生年富力强,又是翰林院出身,正好多担待些。”

    钱谦益对此当然很是欢喜,又期期艾艾地道:

    “翰林院掌院,通常由礼部右侍郎兼任。”

    “臣只是太常寺卿,身份是不是还差了点?”

    这是想要升官,朱由检听得险些笑出来,却不能不憋着严肃道:

    “嗯!确实差了一点。”

    “正好礼部现在也缺人,钱先生就添注礼部右侍郎,多帮成尚书分担些事务。”

    “这礼乐教化工作,需要先生多担待。”

    钱谦益这下彻底高兴了,认识到皇帝要大用自己。

    他现在加了礼部右侍郎,下一届就能至少成为左侍郎,甚至有担任尚书和入阁的机会。

    反之,就只能再等一届,先当上右侍郎,才能继续升迁。

    所以他对这个任命当然很高兴,更别说能执掌翰林院。

    这可是内阁储才之地,大明的内阁大学士,基本都是出自翰林。

    钱谦益只要仔细经营,就能用《春秋》注释拉拢一批班底,还是很快能大用的人才。

    这对于刚从东林自立的他来说,显然非常重要。

    实学派同样能到补充,由这些中坚力量完善。

    朱由检也是因为这点,让钱谦益掌管翰林院。

    同时,他希望改变一下翰林院的职能,承担更多责任。(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420/1283754.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