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846章 崇祯石经和书法分级

第846章 崇祯石经和书法分级


朝堂上商议的结果公布后,应试举子的情绪,很快稳定下来。

    其实他们都知道旧经学走到了末路,朝廷发展新学的决心不可改——

    在此之前,心学就对程朱理学产生极大冲击。科举中曾出现阳明心学和老庄列释题目,带来很大混乱。

    现在朝廷用新的注释规范科举内容,大多数学子是欢迎的。

    只是因为年长举子已经无力重新学习,所以才被一些人挑动,想要闹出事来。

    如今得知朝廷给旧经学出路,把明书科的一百进士名额专门留给旧经学后。他们的情绪迅速稳定下来,不再为学术上的事情而费心——

    对于很多人来说,新经学和旧经学都是敲门砖。只要不耽误考进士做官,学术界的变动他们根本就不关心。

    惟有那些读书入脑的,才会顽固维护理学。但是因为他们连进士都考不上,根本就发不出多大声音。

    很多举子的注意力,开始转向明法科、明算科。

    那些年过四十的举子,更是几乎都报名了恩科。

    显然,他们知道朝廷的优待是不会一直持续的。将来学习新经学的士子占主流后,一定会提议取消对旧经学的优待。

    这些年长的举人,迫切想要上岸,避免以后还要为科举的变动而担心。

    朱由检看着报名恩科的人数一路上升,心中很是喜悦。

    因为恩科是出自特恩,是他这个皇帝加恩士子的措施。参加恩科的人多,代表着他受士子认可、统治基础稳固。

    看到参加恩科的举子多有年长的,朱由检想到先前的事情,和刘宗周、董其昌商议道:

    “前宋科举,曾赐十举至十五举者出身,对进士六举、诸科九举者许奏名。”

    “你们说本朝的恩科,对年长举子是不是同样这样优待?”

    刘宗周闻言哑然,委婉劝谏皇帝道:

    “进士取用,当以才学为先。”

    “若以资历取士,臣恐出现冗官。”

    三冗两积是批宋的重要内容,朱由检闻言点头,认同刘宗周所言。

    他在思考之后,又说道:

    “冗官之害,朕亦知之。”

    “但是如今朝廷开拓海外塞外,需要更多官员。”

    “而且推广新经学后,那些学习旧经学的年长举子,恐怕跟不上来。”

    “对这些人总要给出路,不让他们对新经学产生抱怨。”

    “安抚这些人的情绪,对新经学的推广大有好处。”

    “先生作为四书五经校注的负责人,不可不考虑这一点。”

    刘宗周闻言沉思,态度开始转变。

    推广新经学是他同样看重的事情,因为他一身学问,都寄托在上面。

    在重制礼乐顺利推进、立功有望的情况下,是否能顺利立言、把自己的学问流传下去,成了他关心的事情。

    而且用新注释解释重制礼乐,同样有利于新的礼乐制度稳固。

    再用德行树立标杆立德,成就三不朽的圣人。

    所以他在听到加恩年长举子、有利于推广新经学后,顿时心动起来,出言道:

    “海外诸藩开辟、边疆新设都护府,确实需要人教化。”

    “如果有士子愿意去海外、塞外任职,臣以为可以特赐出身。”

    朱由检见他认可,对此很是高兴,又向刘宗周道:

    “如此,先生便在太学设个明经班,对参加恩科却没考中、但是愿意去海外塞外任职的,招收入班培训。”

    “培训合格后拿到教师资格证等证书的,可以特赐明经出身,允许他们做官。”

    “名额暂定为四百,不超过进士科人数。”

    “具体如何培训,先生和翰林院商议,以君子六艺为先。”

    “董先生也可参与,教导六艺中的书法。”

    董其昌高兴地应下来,刘宗周则更高兴。

    因为由他负责教导,可以把这四百人,全部转化为新经学支持者。

    而且参加培训的肯定不止四百,那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人支持新经学。

——

    想要获得更多支持者的刘宗周,又提议道:

    “四书五经注释,非一日之功。”

    “臣以为可以先点校,确定四书五经句读。”

    “仿照熹平石经刻石碑,立于太学讲堂。”

    “参与的有功之人,可特赐明经出身。”

    这个提议,得到朱由检的认可,他很是高兴地说道:

    “汉有熹平石经,唐有开成石经,宋有嘉祐石经。”

    “本朝先前没有,确实是个遗憾。”

    “如今点校经书有刘先生、书写碑文有董先生,崇祯石经,确实应该立起来。”

    “这件事情朕允了,就由内廷出资,在太学的辟雍大讲堂立石经。”

    “将来注释完成后再刻一份,立在大学城清华园旁边。”

    准许了崇祯石经刊刻,并且要刻两份。

    刘宗周本来想劝谏一份即可,不用劳民伤财。

    但是想想是内廷出资,有注释和没注释也可以称为两个版本,最终没有说出来。

    辟雍石经和清华石经,就此开始筹备。

    后来朱由检还为多个城市的书院赐下石经,并且出版印刷,让崇祯石经广为流传。

    因为是官方定下的版本,崇祯石经的书籍很受欢迎。朱由检在刊刻崇祯石经上没有亏钱,反而还挣了不少。

    其中的一个功臣就是董其昌,他用心书写的字体,让崇祯石经极为精美。

    而且他此时也很高兴,因为皇帝让他书写石经,是莫大的荣誉。他的书法会像蔡邕那样,一直流传下去。

    此时的他,庆幸于自己早早进京、并且在致仕后也没离去。否则远在家乡,哪有这个机会?

    朱由检对董其昌同样很满意,因为这几年董其昌按他的吩咐,绘制了《京城清明上河图》、《己巳大阅图》、《琼华宴饮图》、《紫阁功臣图》等图画,可谓劳心劳力。

    这些图像藏在内库中,以后的皇帝缺钱了,完全能拿出来拍卖。

    现在,他还要董其昌留下一份遗产,作为官方字体。

    他问董其昌道:

    “先生的硬笔书法,摸索得怎么样了?”

    “有没有摸索出左右横排和标点符号的书写方式?”

    董其昌当即回道:

    “硬笔书法如何写,臣已经摸索出来。”

    “但是现在钢笔的质量还不行,需要用金质蘸水笔。”

    “臣和文思院的工匠多番改进,能用不同的蘸水笔,书写出楷隶行草篆等字体。”

    “如果使用速干墨水,还可以上下竖排,用于平时书写。”

    说着,他呈上一份奏疏,正是用蘸水笔所写。

    朱由检看到奏疏中的文字美观大方,而且非常清晰,很是高兴地道:

    “能有如此进展,先生当真是用心了。”

    “明书科的主考官,看来没有选错人。”

    “速干墨水的质量怎么样?能不能够防水?”

    “如果保存时间长,以后就用于档案书写。”

    “相比毛笔来说,硬笔速记更快、使用更加简便。”

    董其昌一一回答,认为现在的蘸水笔,已经足以和毛笔相媲美。

    如果吸墨钢笔完善,更是能取代毛笔。

    档案、速记等领域,完全可以用蘸水笔。

    朱由检让他培训人员试行,继续发展钢笔和墨水,又安排道:

    “崇祯石经的文字,需要先生书写。”

    “朕给先生一个任务,用毛笔和硬笔把所有规范字写出来。”

    “方便将来集字,用于刊刻石碑。”

    董其昌想说不用,自己可以按顺序写经文,看着更顺畅些。

    但是想想自己的年龄,最终答应下来——

    毕竟他现在都年近八十了,能活多久谁也说不准。

    万一刘宗周等人点校注释慢了,他那时已经去世。书写石经的荣耀,就要让给他人。

    这是他更不愿看到的,所以他答应会写一遍规范字,便于集字刻石碑。

    朱由检在他应下后,很是高兴地继续安排道:

    “不但要用台阁体写规范字,篆隶行草以及大楷、中楷、小楷、行楷、魏碑等字体,能写的都要写出来。”

    “毛笔、硬笔、横排、竖排都要有,方便石碑刻成后,印刷书籍出版。”

    “将来先生的字,就是朝廷的标准字体。”

    “若有武人开疆拓土,要勒石记功却又写不好文字,那就用先生的字体。”

    “各衙门同样如此,匾额没人题字,就用先生的字。”

    “朝廷印刷公文,同样也是如此。”

    “这是一件大事,先生务必要认真对待。”

    如此做法,是把董其昌的字当成了公版字,所有人都可以用的公共字体。

    放在后世董其昌一定会要版权费,但是此时的他却只有高兴。

    他很欣喜自己的字能传播,答应皇帝一定会把字写出来。

    甚至还打算不止写规范字,异体字等曾经使用的文字都要写出来,以便在将来印刷古籍时,能用他的字体。

    大名鼎鼎的董体字库,就此开始诞生。

    董其昌在接下来数年写了数遍,直到去世前还在完善字库。

    大明的公文,开始使用董体。并且随着打字机的发明,应用越来越广泛。

    许多书法家也效仿董其昌,为自己的字体书写字库,方便集字成作品。

    字体版权也逐渐确立,为书法家带来收益。

    既经学、史学之后,大明的书法界也脱离窠臼,开始蓬勃发展。

    朱由检对开创这点的董其昌,同样也没亏待。在崇祯石经刻成后,为他册封爵位。

——

    董其昌的贡献,还不止于字体。

    因为前几天一些臣子对明书科的非议,董其昌深感书法的地位要维持,在和陈继儒等人交流后,提议道:

    “陛下设九级吏员、九级军士、九级工匠,臣深以为然。”

    “书法作为技艺,同样可以分级,方便在招收文书时确定他们的能力。”

    “对于初级的一到三级,只考毛笔或硬笔楷书,书写常用文字。”

    “中级、高级要求逐渐提高,书写台阁体、隶书等,直到自成一家成为书法家,考取明书科进士。”

    “如此天下学书者定然更众,士子也能凭借书法谋生。”

    这是他和陈继儒、张溥等交流出的结论,董其昌最初对这种把书者当成书匠的提议很是不屑。但是在张溥劝说后,最终认可了这点。

    因为这样虽然不一定培养出书法家,却能培养出众多的书法爱好者。

    还能让书法成为谋生技能,让士子更加重视。

    这对维持明书科地位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情。只有足够的士子支持,才能让明书科不被废。

    朱由检听到这番话很是高兴,因为他想到了后世的书法考级。

    之前他没关注这等琐事,如今董其昌主动提议,他自然很是欣喜。

    尤其是这件事代表着他的定级制度开始产生影响,渗透到更多的领域。

    所以他欣然应道:

    “书法分级之事,先生在明书科考试结束后做起来。”

    “成立书法协会,受教化委员会监管,定下会员制度和考级章程。”

    “以后朝廷各衙门招收文书,以书法等级高的优先。”

    答应了董其昌的提议,让他放手去办。

    甚至,为了提高书法的地位,他想到一些医师写的龙飞凤舞的文字,吩咐道:

    “让教化委员会定个法案,规定所有正式文书,字迹必须清晰可辨、不能产生歧义。”

    “如果因此产生纠纷,追究书写者的责任。”

    “特别是医师的药方,要制定出规范。”

    在规范度量衡之后,进一步规范药方。

    如果不是此时没有打字机,他一定会要求打印。

    董其昌听到后很是高兴,因为这拓宽了书法的应用范围。

    不过想到一些医师年龄大了很难改字体,他又询问道:

    “改不过来的怎么办?”

    “不让他们行医?”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朱由检道:

    “给他们配助理医生,能够书写台阁体的。”

    “这样医师开的方子就能由助理医生书写,医师签字确认。”

    “其他行业也是如此,凡是需要文字证据的,都要遵守这个规矩。”

    仿照后世给医师配开方子的打字员,配上会书法的助理。

    会书法的学子也多了一条谋生之路,可以学习医学知识担任助理。

    董其昌对于这点,当然很是欣喜。打算和负责教化委员会的钱谦益交流一下,让书法渗透入更多领域。(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420/1283755.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