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5章 科举改革深化
推荐阅读:重生之资本传奇 诸天超人!从海贼开始 小轩窗,玉珠忙 盛世嫡女:战王疼妻捧上天 炮火弧线 快穿:专业拯救黑化圣父 奇幻领主:从开拓骑士开始 废材逆袭:全能神女她马甲遍地 这个中洲队强到离谱 父兄流放?她白手起家再造名门望族
二月十二日的经筵,对学术界的影响是翻天覆地的。
大明的经学、史学,都要因此改变。
也因为此,对这场经筵的结论朱由检和群臣都很慎重,由刘宗周、钱谦益主笔,撰写相关稿件。
直到二月十六日,经过内阁大学士审议、半月朝通过的经筵录,方才传播出去。
《京报》专门发行增刊,报导这条消息。
刚刚结束第三场考试的举子,看到的就是这个。
他们纷纷认识到,大明的科举将有大变:
“四书点校修缮,五经校注大改。”
“这科举的四书义和五经义还怎么考?”
“按旧学还是新学?”
这是举子们最关心的事情,他们中很多人不关心经书如何注释,更关心的是考试内容会不会变。
当今皇帝登极后,先是设立明法科、明算科,又提倡三场并重,提高了策论的地位。
这一切都表明皇帝有改变科举的意思,他们担心皇帝为了推行新经学,会把科举大变。
一时间,刚结束考试的举子,尽皆讨论这一点。
年轻的举子还好说,他们脑子灵活,自忖能学习新经义,甚至能和年长举子站在同一起跑线。
但是年长的举子,对此就不乐意了——
他们的思维已经固化,很难接受新经学。
而且这些人大多有家有业,根本没有精力,去学什么新经学。
出于未来参加科举考虑,他们认为经义不该变。
这些人有的唉声叹气,有的却想到了三年前的事情。
三年前参加戊辰科考试的举子能示威,难道他们辛未科的考生就不敢吗?
尤其是那些参加过三年前那件事的,开始积极串联,想要再搞一次大事件。
——
这些人的动向,很快被锦衣卫报到宫里。
朱由检在朝会上将此传给诸位大臣,笑道:
“大明的士子,在表达意见上很热情啊!”
“国会一定要设起来,给他们发表意见的权力。”
“有了正当途径反馈,他们就不用必须闹事了。”
“一万以上士子联名的,公民委员会必须在国会提案、国会必须给结论。”
将前段时间给民众的权力,放宽要求拓展到士人。
以当前这个时代来说,士人的影响力远比普通民众要大,他们联合起来,影响力远胜民众。
朱由检出于这点给士人权力,出身士人的群臣有的对此很高兴,有的却很不安。首辅韩爌说道:
“这个办法,是不是太纵容士人了?”
“臣以为应该严格执法,把不报备的机会,全部予以驱散。”
“不能再让民众闹事,不把朝廷的制度放在眼里。”
这显然很对官僚的胃口,刑部、大理院的大臣,纷纷支持此议。
也有人觉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对此不太同意。
刘宗周就认为只要符合礼法,士子可以用任何手段。
朱由检的选择是抓大放小,把大的群体性事件拆分成小的,降低影响的同时,宣泄社会矛盾。
他向群臣说道:
“二百人以上集会必须报备,否则官府可以驱散,防止发生事故。”
“如果有不和平的举动、妨碍到公共秩序,官府也可以驱散,维护公共安全。”
“但是寻常的表达意见活动,那就不强行要求了。”
“国会和议会前还要建广场,留出空间供民众活动。在不影响出行的情况下,让民众发表意见。”
“君臣民共治天下,要给民众表达意见的权力。”
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进一步给民众放权。
群臣对此大多是欣慰的,因为这代表了皇帝和臣民共治天下的诚意。
他们作为臣子,同样能够受益。
但是也有一些官僚,对此很不舒服:
他们站在官员的立场上,本能地不希望官员权威受到挑战。
民众的任何做法,在他们看来都是挑事。
不服从官府管辖的,就是刁民恶徒。
可惜,他们的看法没得到皇帝认可。
当今皇帝坚持与臣、民共治天下,不愿和士大夫共治。
他们纵有想法,也难以发出声音来。
如今只能顺着皇帝的话语,先把承天门的事情压下去。
韩爌琢磨一番,说道:
“臣观锦衣卫的奏报,意图参加活动的举子,已经超过二百人。”
“如此人数,按朝廷的规定必须报备,否则可以驱散。”
“臣以为这些日子可多派锦衣卫监察,防备士子生乱。”
这完全是按朝廷法度,朱由检颔首认可道:
“若是不去报备,那就依法驱散。”
“但是如果报备的话,官府要不要批准?”
“承天门广场这一块,由哪个衙门管辖?”
这显然是个问题,因为承天门一带是东城区和西城区的分界线,两个城区理论上都有权力管辖,却又都不敢管——
因为广场东侧就是六部、西侧则是枢密院和锦衣卫,给东西城区的官员十个胆子,他们也不敢管这一带。
顺天府理论上倒是能管到,但是顺天府衙远在城北,根本顾不到这边。
所以眼看承天门广场有可能出事,群臣才猛然惊觉:
承天门一带没有了主管衙门。
这个漏洞显然是要弥补的,韩爌道:
“臣以为可设中城区,专门负责皇城周围事务。”
“否则涉及到宫里,东城区、西城区很难管。”
认为原本的五城兵马司改三城区不太合理,中城区仍有存在必要。
但是这样一来,刚刚梳理清楚没多久的东城区、西城区划分,可能就要乱了。
而且东西城区的连接,将会多出中城区这个阻碍。
朱由检不愿京城的区划太复杂,思考之后说道:
“中城区单设集议会,并且在承天门附近设办公衙门。”
“以锦衣卫为首,抽调中城兵马司、东城区、西城区、顺天府人员组成管理委员会。”
“中城区发生的一切事务,都可以提交管委会管辖,再由管委会决定,或者转交给东城区、西城区。”
设立一个协调机构,专门负责皇城周围。
这个机构的级别也够高,并且由近臣管理。
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传到皇帝耳朵里。
这明显增强了皇帝对皇城周围的控制权,但是群臣对此,却不能明着反对——
否则就是图谋不轨、甚至怀有异心。
群臣商议之后,最终表示附议。
单设中城区确实有些没必要,管委会已经足以管好这一带。
然后,他们又商讨了管委会的名单,并且确定把承天门的事务,交给管委会审批。
具体到这件事情上,韩爌请示皇帝道:
“如果举子去管委会报备,是否批准他们?”
朱由检毫不犹豫地道:
“只要理由正当、又不妨碍公共秩序,那就可以批准。”
“以后承天门有可能经常举行活动,朝廷需要适应,不用大惊小怪。”
“国会小会堂就在旁边,民众提出的诉求,交给国会处理。”
直接把事情交给了国会,自己等闲不会出面。
只有国会和朝廷都解决不了时,他这个皇帝才会召见代表商议。
如此显然是把民众伏阕的对象转给群臣,皇帝隐在后面。
如果解决不了这类事情,就是臣子的失职。
皇帝的责任进一步降低,不需要面对民众伏阕。
韩爌等人显然能想到这一点,而且能猜出皇帝的用意。
但是他们原本就以民众代表自居,面对皇帝给民众让权,根本就没有反驳的机会。
刘宗周作为国会筹办的负责人,对此更是非常同意。
相关章程很快被定下,成为以后的规范。
——
不过这一次的举子集会,基本是不可能发生的。
因为在进士科的考试之后,接下来还要举行明法科、明算科。
而且等三科成绩出来,还有明经科、明书科这两门恩科考试,供相关举子参与。
在这些考试都没结束前,那些要应试的举子,不会有闲心参加集会。
所以朱由检表现得很重视,其实却根本没把一些举子的动作当回事儿。只是以此逼迫官僚,进一步给民众释放权力——
在很多方面,皇帝和民众是有共同语言的。
欺上瞒下、不负责任的官僚,才是他们的敌人。
朱由检成立国会,就是为了让官僚不再成为民众的代言人,他们再喊什么朝廷不应该“与民争利”,就能用国会顶回去。
至于国会和皇帝产生矛盾怎么办,君、臣、民三者相制衡,总比君臣对立稳定些。
只有官僚和民众争夺起来,皇帝才能更好地居中调节。
在确定如何应对举子动作后,朱由检又任命道:
“举人闹事,是因为他们的机会少、所以才有闲心。”
“现在朝廷空缺的职位多,明法科、明算科、明经科、明书科还要办,多录取些举人。”
“刑部尚书王永光,主持明法科考试。”
“户部尚书毕自严,主持明算科考试。”
“明经科考试,这次仍旧由刘先生主持,明书科同样用董先生。”
“这两门考试的章程需要立下来,继续进行完善。”
希望用两三次考试,把明经科、明书科的考试办法完善。
不过群臣对此,并不怎么感冒。
明经科和进士科的经义考试相差不大就不说了,明书科单独作为一科,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可。
很多人都认为明经科录取的就是比较差的进士,明书科则完全没必要——
能在大明考上进士的,有几个书法是差的?
书法好就能成为进士,在他们看来拉低了进士的地位。
户部尚书毕自严道:
“臣以为明书科的名额,可分给其他几科。”
“三计司和三法司这些年变化很大,亟需人员补充。”
王永光附和此议,认为三法司确实需要更多人。
甚至他还盯上了明经科,认为两个恩科根本不用开办,可以把进士名额让给明法科、明算科。
这个提议,得到了一些臣子赞同。
但是刘宗周、董其昌等人,显然不会同意。
推行新经学的钱谦益等人,同样也不认可。他提议道:
“臣以为新经学的推行,可以率先在明经科。”
“在明经科的考试中使用新经义,其他几科暂时维持原样。”
“待到士子适应后,再完全用新经义。”
以此解决新经学和旧经学的冲突,减少学习旧经学的士子抵触。
出于稳妥考虑,群臣大多赞同此议。
认为新经学出现后旧经学仍要继续考,直到所有学子都转向学习新经学。
朱由检思考之后,却说道:
“明经科确实可以考新经学,它有保留的必要。”
“至于明书科,单考书法肯定不行,以后可以加上文字、句读、音韵、训诂等学问。”
“具体到最近几科,可以变为在考书法的同时兼考旧经学,在书法合格的基础上,按照经义水平排名次。”
“如此,新经学和旧经学就都有录取名额,不至于让学习旧经学的士子无路可去。”
这个调和办法,得到群臣称颂。
眼看学习旧经学的士子都要再次去承天门闹事了,他们当然要给这些人留出路。
让这些人占用明书科的名额,群臣都很认可。
但是也有些人,想到了皇帝用明经科和明书科考经学,却没提到进士科。
这是不是说皇帝对进士科有想法,想要进一步改革?
朱由检当然是有想法,而且之前就提到过。
他现在推行的三场并重是要求二三场策论合格,名次则看经义。
经义的地位仍很重要,是能不能考取进士的关键。
接下来他打算改成要求经义合格,按照策论排名次。
如此经义的地位就下降,即使学习旧经学的人,在考经义时多半也能合格:
“经义在进士科地位下降,新经学和旧经学对它的影响就不大了。”
“可以向天下士子说明,以后主要考策论。”
“擅长经义的,让他们主要考明经科、明书科。”
这是朱由检的解决办法,趁机降低八股文的地位。
如此改动,之前基本上是无法通过的,群臣对此很是反对。
但是这次的反对声,却一下子降了起来。
因为新经学取代旧经学后变成什么样,谁都无法预测。
降低它们的地位和影响,就成了现实选择。
很快,在韩爌等人的支持下,朝廷决定下一科考试重策论。
考试办法在会试结束后就公布,让学子提前开始准备,有足够的时间适应。
大明的科举改革,终于进入深水区,向朱由检设想的科举制度转变。(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420/1283756.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