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老巷书店的旧书笺 > 第一百七十二章 旧书里的秘密

第一百七十二章 旧书里的秘密


开春后,徽州的天气渐渐回暖,老巷里的梧桐树抽出了嫩绿的新叶,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书店的生意也渐渐忙碌起来,每天都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有的是为了感受老巷的烟火气息,有的是为了体验书笺制作,还有的是专门来寻找旧书里的故事。

这天上午,书店刚开门,就走进来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他穿着一件深蓝色的中山装,戴着一副金丝眼镜,手里紧紧抱着一个旧布包,神情有些凝重。“请问,这里是老巷书店吗?”老先生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

林晚星连忙迎上去:“您好,这里是老巷书店,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帮忙的?”

老先生打开布包,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本封面破旧的《唐诗三百首》。这本书的封面是深蓝色的布面,已经有些褪色,边角磨损严重,书页也泛黄发脆,看起来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这本书是我父亲留下的遗物,已经有六十多年了。”老先生轻轻抚摸着书的封面,眼神里满是珍视,“我父亲生前最喜欢这本书,每天都会拿出来读几遍。后来他去世了,这本书就一直由我保管。可最近我发现,这本书的封面快要脱落了,里面的书页也有多处破损,我找了很多地方,都没人能修复得好。听说你们这里不仅有传统书笺制作手艺,还能修复古籍,就特意赶来试试。”

林晚星接过书,仔细翻看了一下。这本书是民国时期的版本,印刷工艺较为粗糙,但纸张的质地不错,应该是当年比较优质的毛边纸。书页上有很多密密麻麻的批注,字迹工整秀丽,应该是老先生父亲的手迹。“老先生,您放心,我们会尽力修复这本书的。”林晚星语气坚定,“不过这本书年代有些久远,纸张比较脆弱,修复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可能需要一周左右。您可以先留下联系方式,等修复好了我们通知您。”

老先生点点头,留下了姓名和电话。他叫王德明,是徽州本地人,退休前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那就麻烦你们了。”王德明再三叮嘱,“这本书对我来说意义重大,不仅是父亲的遗物,还承载着我很多童年的回忆。小时候,父亲经常拿着这本书教我读诗,现在我想把它修复好,留给我的孙子,让他也能感受到祖辈的文化传承。”

送走王德明后,林晚星立刻召集顾言舟、苏念桂和林晓月,一起研究修复方案。“这本书的主要问题是封面脱落、书页破损、纸张泛黄发脆。”林晓月拿着放大镜,仔细检查着书本,“我们需要先将书页一张张拆开,进行除尘、去霉处理,然后修复破损的地方,再重新装订封面。考虑到这本书的年代和材质,我们要尽量使用传统的修复方法,避免使用化学药剂,以免对纸张造成二次伤害。”

苏念桂补充道:“我这里有母亲留下的天然浆糊配方,用面粉和明矾调制而成,粘性好,还能防虫防潮,适合用来修复这种老旧书籍。”

顾言舟则说:“我去采购一些和原书材质相近的毛边纸,用来修补破损的书页。装订的时候,我们要尽量还原原书的样式,保持它的历史风貌。”

接下来的几天,四人分工合作,开始修复这本书。林晓月负责拆页、除尘、去霉,她小心翼翼地将书页一张张拆开,用软毛刷轻轻清理上面的灰尘和霉斑,再用特制的纸张吸水剂吸干纸张里的水分。苏念桂则按照配方调制浆糊,准备修复破损的书页。顾言舟和林晚星则负责裁剪修补用纸,将破损的书页与修补用纸对齐,用小刷子将浆糊均匀地涂抹在破损处,然后轻轻按压,让两张纸紧密贴合。

“晚星姐,你看这里。”修复到中间一页时,林晓月忽然停下手中的动作,指着书页的夹层,“这里好像夹着一张纸条。”

林晚星凑过去一看,果然在书页的夹层里发现了一张小小的纸条。纸条已经泛黄发脆,边缘有些破损,上面用毛笔写着几行潦草的字迹:“欠王老板银元伍拾,来年秋收后归还。民国三十八年,李某。”

“民国三十八年?”顾言舟心里一动,“民国三十八年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一年。看来这本书的原主人,当年遇到了经济困难,向一位姓王的老板借了钱。”

苏念桂看着纸条,若有所思:“老巷里以前确实有一户姓李的人家,男主人叫***,当年是种庄稼的。民国三十七年,徽州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很多人家都生活困难。说不定这张纸条就是***写的。”

为了查明纸条的来历,林晚星决定去问问老巷里的老街坊。她找到了住在巷尾的张奶奶,张奶奶今年已经九十三岁了,是老巷里年纪最大的住户,对老巷的往事记得很清楚。

“张奶奶,您还记得民国三十八年左右,巷里有一位叫***的人吗?他当年是不是向一位姓王的老板借过钱?”林晚星轻声问道。

张奶奶仔细想了想,点了点头:“记得记得!***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当年他母亲得了重病,需要一大笔医药费,可那年旱灾,庄稼没收成,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没办法,他只好向巷口开杂货铺的王老板借了五十块银元。”

“那后来呢?他还钱了吗?”林晚星追问。

张奶奶叹了口气:“还了,秋收后就还了。那年秋天,天气好,庄稼收成不错,***卖了粮食,第一时间就把钱还给了王老板,还请王老板喝了酒。可没想到,第二年春天,他就报名参军了,说是要保家卫国。后来听说,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了,再也没回来。他母亲受不了这个打击,没过多久也去世了。”

林晚星心里一阵沉重,没想到这张小小的纸条背后,还藏着这样一段悲壮的故事。她回到书店,将张奶奶的话告诉了大家。

“真是太可惜了。”苏念桂感慨道,“***是个孝顺、勇敢的人,为了母亲借钱治病,为了国家挺身而出,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尊敬。”

林晓月继续修复书页,当修复到最后一页时,她又有了新的发现。书页的背面,用铅笔写着一首小诗,字迹稚嫩却工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这应该是***参军前写的。”顾言舟轻声说,“他一定很想念母亲,才会把这首诗写在书里。这首诗既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思念,也体现了他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

林晚星看着那首小诗,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本书不仅是王德明老先生父亲的遗物,更是***烈士的精神寄托。我们一定要把它修复好,让后人能感受到***烈士的孝顺和勇敢,让这种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接下来的几天,四人更加用心地修复这本书。他们不仅修复了破损的书页和封面,还对纸张进行了防虫、防潮处理,延长它的保存时间。林晓月还特意在书的末尾加了一张衬纸,上面简要记录了纸条和小诗背后的故事,让读者能了解到这本书的特殊意义。

一周后,这本书终于修复好了。林晚星给王德明打了电话,通知他来取书。王德明来到书店,看到修复一新的《唐诗三百首》,激动得热泪盈眶:“太好了!和我小时候看到的一模一样,甚至比以前还要完好!太谢谢你们了!”

林晚星将纸条和小诗的故事告诉了王德明。王德明听后,沉默了很久,才缓缓说道:“其实,***是我的舅舅。我母亲是他的妹妹,当年舅舅参军后,就再也没回来,母亲一直很想念他。这本书是舅舅当年送给我父亲的,父亲一直珍藏着,就是为了纪念舅舅。”他拿起书,翻到最后一页,看着那首小诗,泪水再次掉了下来,“没想到舅舅还在书里写了这首诗,他一定很想念外婆。”

“原来如此。”林晚星恍然大悟,“这真是一段跨越时空的缘分。我们也是偶然发现了纸条和小诗,才了解到这些故事。”

王德明紧紧握着林晚星的手:“太谢谢你们了!不仅修复了这本书,还让我知道了舅舅当年的心意。这本书现在对我来说,更加珍贵了。我会把它好好保管起来,告诉我的孙子,他有一位孝顺、勇敢的曾舅公,让他以曾舅公为榜样,做一个有担当、有情怀的人。”

王德明拿出一个红包,想要送给林晚星,却被林晚星婉拒了:“王老先生,修复费我们收下,红包就不用了。能帮您找到舅舅的心意,能让这段感人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我们也很开心。”

王德明拗不过林晚星,只好收回红包。他捧着书,在书店里又逛了一圈,看着墙上挂着的素笺和沈砚之、苏婉卿的照片,感慨道:“老巷书店真是个有温度的地方,不仅修复了书籍,还守护了记忆和情感。以后我会常来这里,看看书,听听故事。”

送走王德明后,林晚星看着书架上的《唐诗三百首》,心里忽然明白,老巷书店的意义,不仅仅是卖书和修复古籍,更是守护那些藏在旧书里的秘密和情感,传承那些珍贵的精神品质。每一本旧书,都是一段时光的见证,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份情感的寄托。而他们,就是这些见证和寄托的守护者,用自己的匠心和爱心,让岁月的记忆得以延续,让温暖的情感得以传递。


  (https://www.2kshu.com/shu/85656/49121737.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