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风起北美1625 > 第426章 重甲?

第426章 重甲?


“你觉得我们新华陆军可能击败清军八旗精锐?”

    晨曦微露,湿润的空气中夹杂着泥土与草木的气息,一列长长的队伍行进在蜿蜒的小道上,朝着大宁县(今维尤罗亚尔市)挺进。

    士兵们步伐整齐,肩扛火枪,虽面容稍显疲惫,但眼神坚定,士气也颇为高昂。

    几面军旗在微风中猎猎作响,赤红的底色上绣着金色的星辰与利剑,象征着这支新兴力量的信念与剑芒。

    队伍后方,辎重车和炮车的轮子压出了两道深深的辙印,在偶有坑洼处,士兵们则喊着号子使劲地推动车辆。

    炊事班的铁锅在行进中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金属声。

    偶尔有战马嘶鸣,打破行军中的肃穆气氛。

    路旁的农田里,一些做活的农人停下锄头,眼神敬畏地望着这支纪律严明的队伍。

    几个胆大的孩子则兴奋地追着队伍,直到被母亲急忙唤回,才依依不舍地退回田埂,眼中仍闪烁着憧憬的光芒。

    朝阳渐渐升高,金色的光辉洒落在士兵们的肩头,将他们的身影拉得修长而挺拔。

    远处,苍翠的山峦连绵起伏,层林尽染新绿,仿佛天地也在见证这支军队的崛起。

    陆军部长莫天海骑着一匹雄骏的战马,停驻在一处缓坡上,看着络绎不绝的行军队列,心中不由涌出无限豪情。

    十年时间,新华陆军从不足百人规模,发展到现在一千四百余,而且步、骑、炮、工、辎等诸兵种相对齐全,在整个新洲大陆当属最强军力。

    别看西属美洲两大总督区领地拥有殖民军数量超过五千余,但据说武器装备极其落后,训练也甚是稀松,待遇那更是差得没法提,几无任何士气可言,也就依仗着自身火器优势,欺负一下那些战力更为低下的印第安部落土著。

    莫天海相信,一旦再次与西班牙人见仗,就凭这一千余新华陆军,便能轻松击败对方,甚至可以将战火烧到墨西哥,让他们感受一番被外敌入侵的滋味。

    抛开西班牙人,他的心思又转到大明的上面来。

    在一月召开的建国者大会上,他提出了向大明派遣一定规模新华陆军的建议。

    辽海拓殖区和北瀛拓殖区在潜心发展多年后,基本上站稳了脚跟,也初步具有了干涉周边地区局势的能力,但囿于自身军力的限制,只能出动小规模的民兵武装,实施有限的军事出击行动。

    要是想要搞些大动作,只能依赖那些交好或扶持的大明军头,比如辽南镇的黄龙部,东江镇的沈世奎部。

    但这些大明军镇,私心太重,只顾及自身利益,并不会百分之百地按照新华人所筹划的方略执行。

    凡是对自己有利的行动,无不趋之若鹜。

    可一旦面临生死关头,或者对己方毫无利益可言,那便是“不动如山”,打死都不会动弹一下。

    比如,东江镇沈世奎部地处清虏侧后,最为有效的军事方略,应该出动小股精锐部队,频频发起对清虏后方的偷袭,使其后方局势始终处于不稳定状况,从而间接缓解辽东正面战场上的压力。

    可沈世奎倒好,除了偶尔派出水师舰船游曳于鸭绿江两岸外,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朝鲜人身上。

    经过清虏的两次沉重的军事打击,朝鲜的军力几乎被削弱到极致,当水师被东江镇联合新华一扫而空后,整个沿海地区几为不设防区域,由得东江镇兵马打着惩戒叛藩的名义,肆意登陆,劫掠港口和城镇。

    可问题是,你东江镇老是去薅朝鲜人的羊毛根本不是事呀!

    这于辽东大局并无太大的影响力。

    若不是,新华一直撺掇着东江镇坚守铁山城,威胁朝鲜与清虏之间的物资输入通道,沈世奎所部明军几乎无法构成对清虏的任何有效威慑。

    当然,大明地方军镇的无能和短视也不仅仅只限于辽南、东江两家,包括关宁诸镇在内的九边军镇都是这副德行。

    两年前清军数万大军北边扣关而入,大掠北方,甚至攻至山东北部,连省城济南都被攻克了。

    按照正常军事反击策略,明军拥有绝对的内线优势和地理优势,即使无法重创入关的清军,那至少也要设法聚歼其中一部,让清军在抢掠过程中不那么轻松自如。

    但结果却是,十数万大明军队竟然全都消极避战,还被大明朝廷前后不一的军令调派的分散各处,任何一路都无法形成兵力优势,反而被清军抓住空挡,于巨鹿合兵,一口吃掉了宣大近万精锐边军,连援督卢象升也战殒于阵中。

    巨鹿之战后,所有明军顿时为之胆寒,包括辽镇、宣府、山西、登莱在内的数万勤王大军蜂拥逃至临清,再不敢出城一步,唯恐野外浪战,招致全师覆灭的厄运。

    然后,他们就眼睁睁地坐视清军左右两翼军马裹挟着无数劫掠所得,大摇大摆地先后出关。

    当去年八月,新华陆军从返回的移民船队获悉这些信息后,无不惊得目瞪口呆。

    要知道,清军入关的部队规模并不大,满洲八旗为核心的“真夷”在一万八千至两万左右,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以及包衣、奴仆约四万余,总兵力在六万上下。

    而且,这些兵马还分左右两翼,仅在聚歼宣大边军时,才进行过一次合营,随后便分作十余股,乃至数十股,抄掠京畿、河北,扫荡山东北部。

    但凡有一镇明军“认真”作战,也不至于让清虏这般猖獗无度。

    更可笑的是,清虏在抢掠数月后,裹挟着数十万被掳大明百姓和无数的牲畜、资财,队伍绵延数十里之长,夹杂着大量车架、辎重,机动能力早已丧失,但各路勤王明军仍不敢上前邀战,相隔十余里的位置相伴而行,最后将对方“恭送出境”。

    至于,向大明官提供武器,加强明军的军事力量,也被证明并不怎么靠谱。

    在十余年时间里,新华先后卖给大明火炮两百四十余门,燧发火枪三千五百余支,但依旧是无法扭转明清双方之间的军事实力对比。

    辽南镇黄龙部不仅装备了近七百多支新华火枪和十余门轻型陆战火炮,结果海州一战,竟然全军覆没,连主帅黄龙的脑袋也被砍了去。

    要知道,黄龙所部那支四百余人的火器营还是新华人派出教官,亲自训练了数月之久,但在海州之战中,也没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这番情形,不免让新华陆军高层也犯了嘀咕。

    难道,还真是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于是,陆军便抽调了三个步兵连和一个炮兵连运往大明,除了加强新华在辽海地区的影响力外,还有就是实地“考较”一番清军的真实战力,为将来的大陆攻略,先摸一个底。

    经过近代化军事训练的新华陆军,到底是否具有战胜处于巅峰时期的大清八旗的能力。

    此番春季例行军演,陆军部还专门针对大股八旗骑兵来袭的情形进行模拟演练。

    事前,所有的演习规划都制定的非常详尽和周到,甚至为了增加骑兵突袭的规模,还移文东平县地方政府,要求新安周边十余个村屯、拓殖点出动数百武装民兵前来配合。

    结果,这场演习的场面简直一团糟,根本无法入目,攻守双方的表现堪称业余,皆未能达成预期目的。

    一念至此,莫天海早上还有的几分好心情瞬间消散。

    他转头看向身后一名满脸胡须的男子,问出了憋在心里的话。

    “若是在相同数量兵力的情况下,我新华军与清军孰胜孰败?”

    “呃……”那名男子沉吟片刻,然后恭敬地答道:“相同兵力的情况下,那自然是新华军能获胜。”

    “是吗?”莫天海眼神逼视着对方,“王崇贵,你可是亲身经历过巨鹿之战的大明官军,你说这话时可是出于本心?”

    “……”王崇贵眼神躲闪着,脸上露出一丝慌乱,“回大人的话,新华军铳炮犀利,训练有素,若是据坚垒而守之,即使数倍的清虏袭来,也必为新华军所败。”

    “若是野外阵战呢?”

    “野外阵战,当胜负难料……”

    “胜负难料?”莫天海直直地看着他,半响没有说话。

    “其实,你心里大概很想说,野战的情况下,我新华军应该不敌清军八旗。”

    正当王崇贵被盯得惴惴不安时,便听到莫天海喟然一叹,然后就点破了他心中所想。

    “大人,新华军主要是兵力太过单薄,而且未有大规模骑兵,无法遮护两翼,也不能哨探清军虚实,故而在野外布阵交锋,难免会……会稍居下风。”王崇贵连忙补充说道。

    “那你觉得我们补上了兵力劣势和骑兵规模的短板后,便能与清军正面对决?”

    “呃,若是新华兵力雄厚,再加上拥有相当规模的骑兵,凭借优势的火器,想来是可以在野外击败清虏的。”王崇贵带着恭维的语气说道。

    你们新华距离大明数万里海路,怎么老琢磨要跟清虏相较长短呢?

    “巨鹿一役,你们是怎么败的?”

    “嗯?”王崇贵明显被莫天海跳跃性的思维搞得有点懵,怔怔地看着他。

    “我是说,两年前,清军入关寇掠大明北方,你们近万余宣府镇兵马是如何在一日间被清军近乎全歼,连主帅卢象升也殒没于阵中?”

    “……”王崇贵闻言,眼皮不受控制地跳了几下,脸上也呈现出痛苦之色,消失已久的恐惧感再次袭来。

    “……清虏最可怕之处,在于其战法变化多端,不拘泥于常势。”好半响,他稍稍平复了一下情绪,口中缓缓叙说道:“而且,清虏在郊野之中,机动性极强,还能于夜间迅速进行大范围的集结和调动。”

    “十二月十二日,仅一夜之功,清虏便在我宣大驻营处聚集了一万八千余兵力,倍之我方。呵,要知道,在前一日,我宣大尖哨探明清虏大队尚距我军八十里之外,且分做十数股,散于四野。”

    “却不想,当清虏哨探获悉我宣大营地后,不到一个日夜,就迅疾围聚过来,迫得我军不得不与之在贾庄决战。”

    “是日,清虏以数千西虏(蒙古)布于两翼,不断骚扰冲击我宣大阵列,中央主阵则以轻兵、火器使用弓箭、火铳持续消耗我宣大军战力,打得极为耐心。”

    “至未时二刻,我宣大军战线终显松动,清虏遂出动大阵,以重甲步兵如墙推进,声势惊人,无以拒之。仅数息之间,我宣大军阵线全面崩溃,即使卢都堂中军鼓号齐鸣,旗令不断挥动,但丝毫无法阻挡混乱的蔓延。”

    “……当清虏阵线缓缓推进至中军旗号所在,整个宣大军便立时溃散,无人再回头反击,皆亡命而奔。”

    “……”莫天海听了,沉默片刻,开口再问:“也就是说,你们宣大军是被清虏重甲步兵击溃,然后再被清虏骑兵衔尾追击,最终近乎于全军覆没?”

    “大人明鉴。”王崇贵抬手擦了擦眼角,低声应道。

    “你们宣大军不是有众多火器吗,就没给清虏造成一点威胁?”

    “火器?”王崇贵嘴角露出一丝鄙夷,“那些火铳且不说丝毫没啥准头,而且放不了几下,便会炸膛,如何能给清虏造成威胁?另外,火器装填也太慢,一旦被清虏甲兵近身,立时聚啸溃逃,反而会影响整个阵列。”

    “哦,不过,你们新华军的火铳倒是犀利无比,几无炸膛现象,而且操演颇为纯熟,若是与清虏野外对阵,想必可以对他们造成大量杀伤。”

    “不过,为了确保己方阵列稳固,新华军除了厚集兵力、扩大骑兵规模外,还要建立一支重甲步兵,在战线胶着或者清虏步甲冲阵时,适时投入,以阻清虏动摇阵线。”

    “重甲步兵?”莫天海不由哑然失笑,“步兵装备再厚的甲胄,也扛不过火枪的射击吧?”

    “大人切勿轻视重甲!”王崇贵急切道:“在大明境内,凡强军重镇,皆有数百上千不等的披甲家丁,否则,无以稳定军心,更难以聚集士气。”

    “哈哈……”莫天海听了不由大笑,引得路过的队列士兵纷纷侧头望过来,“具装甲兵,已经被这个时代所淘汰了。”

    “大人,高瞻远瞩,非小人所及!”王崇贵捧了一把,随即又小心地提醒道:“不过,目前而言,不论是大明,还是清虏,皆有大量重甲步兵,并在战阵之中起到胜负决定性的意义。”

    “只要我们火力密度足够大,别说重装步兵,就是万余八旗铁骑来了,照样干翻在地!”莫天海信心满满地说道。

    “大人……”王崇贵欲言又止。

    需知,大明各镇官军所持的三眼铳威力有限,阵战之时很难击穿清军重甲,导致重甲步兵仍能有效统治战场。

    这新华兵将怎的如此骄横?

    就凭他们相对厉害的火器?

    可问题是,你们全国上下兵马就没多少,怎敢夸下如此海口?

    唉,待你们哪一天直面清虏甲兵时,就晓得自己几斤几两了。

——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0524/1284200.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