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北府江山 > 第404章 谋

第404章 谋


在下邳休整了半个多月,一直到刘裕身体有所好转,方才溯泗水而上,进入彭城。

    攻打姚秦的方略,也在王元德、徐羡之、谢裕、谢晦、封恺等人的参谋下,制定完成。

    北路,以朱龄石朱超石为将率北府军攻打蒲阪,中路以毛德祖、刘钟、沈庆之、萧承之、赵伦之诸部,攻打潼关,南路调汉中沈田子所部一千精锐虚张声势,佯攻武关。

    三路人马来自各自阵营,互不影响,避免发生摩擦。

    但实际上,主攻方向还是中路的毛德祖所部,水陆大军加起来足有三万之众。

    刘道规八千精骑和刘裕的三千精锐坐镇彭城,一面防备北魏,一面静观形势变化。

    北面的魏国,刘道规特意写了一封信过去,邀其会猎关中,一同攻打姚秦。

    不过这封信石沉大海,过去了一个多月,没有引起半点水花。

    拓跋嗣依旧屯兵于中山,镇守邺城的长孙嵩手握三万精骑,魏国的各种粮草军械向邺城聚集。

    江陵、襄阳、许昌的粮草送往弘农、顺阳,建康的粮草则送往彭城。

    各方都已经做好了准备,还没等到秋收,大战的气息已经扑面而来。

    刘道规以晋室的名义,再次给魏国下了一道国书,邀其一同伐秦,平分其地。

    这一次拓跋嗣有了回复,竟然是劝和的,说什么晋人据江淮,鲜卑据河北,羌氐居关中,三足鼎立,大势已定,晋室屡屡举兵北伐,劳民伤财,北方百姓深受其害,劝刘道规和刘裕“安天命,识人心,否则将步桓温之后尘”。

    “敬酒不吃吃罚酒。”刘道规冷笑一声,将魏国国书扔在地上,“再给拓跋嗣下一道国书,让他不要多管闲事,放开枋头、黄河、清河等河道,不要阻拦我们水军。”

    魏国虽然丢了滑台、黎阳等重镇,但依旧掌控河内、河东二郡的水道,还将枋头捏在手中。

    关东水网,枋头是南北运河的节点。

    魏军只需少量战船,便可轻易截断晋军的水道。

    其实前面两封信,不过是试探,真正的用意在最后一封。

    谢裕拱手道:“拓跋嗣屯兵十余万河北,定不会借道。”

    “借不借不是他说了算。”

    刘裕正在养病,军务都由刘道规主持。

    名为借道,实则是找魏国的麻烦,将魏国提前拖下水,以达到重创魏军的目的。

    “既是伐秦,何必招惹魏国?”谢裕没参与刘裕与刘道规的决策中,不知道战略规划已经变动。

    刘道规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不重创魏国,足下以为能毫无顾忌的西进灭秦吗?”

    谢裕一时语塞,能问出这些话,足见他对军事一无所知,甚至连眼下的大势都没弄明白。

    自谢玄之后,谢家人在军事上一代不如一代。

    面对刘道规的质问,气氛弄得有些僵。

    不过他旁边的谢晦道:“莫非大将军欲一石二鸟?妙哉、妙哉,声东击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上之上也!”

    一席话,既恭维了刘道规,也解了谢裕的尴尬。

    刘道规扫了一眼此人,年纪轻轻,温文尔雅,出尘脱俗,不自觉的令人心生好感,“宣明有先见之明。”

    谢晦抚了抚衣袖,“那么这封国书当有在下来写,还望大将军允准。”

    “咳——”一旁的殷仲文咳嗽了几声。

    这种活一向是他来干的,如今却被谢晦抢了去。

    但人家既然主动请缨,刘道规也不好拒绝,“取纸笔来。”

    殷仲文与谢晦不合,甚至斗起来,对刘道规不是一件坏事。

    这些士族并非铁板一块,相反,如果他们一团和气,谦和恭让,刘道规就要警惕了。

    军吏端来纸笔,不到半炷香的功夫,一封义正辞严、言辞犀利的国书挥就。

    直接以华夏正统的名义,斥责魏国贪婪无度,侵占并冀幽三州,犹嫌不足,还觊觎中原,此番北伐,魏国最好缩首于平城,观王师破敌,若出兵助逆,恐片甲不归,悔之晚矣……

    这封国书更像是一封战书,意在激怒魏军南下。

    辞藻虽不如殷仲文华丽,却入木三分,准确把握到了刘道规的心思。

    刘道规越发对此人刮目相看,刘裕重用他为丞相府主簿,绝非一时兴起。

    殷仲文看完后,脸上的不忿之色消失,不过还是深深的望了一眼谢晦。

    “立即送至中山,传令水陆诸军,三日后出兵北上,进入滑台!”刘道规没有半点拖泥带水。

    “领命!”

    将领们声音洪亮……

    中山。

    “刘道规不过一贱小,竟敢威胁朕?”拓跋嗣正处在血气方刚的年纪,接到国书后,忍不住勃然大怒。

    北魏发展了这么多年,国力逐渐强盛。

    拓跋嗣手握十余万步骑,而晋军所有兵力加在一起不到五万,竟然上门来威胁他,脾气再好的人,也忍受不了。

    崔浩道:“此激将之法也,晋军兵锋正锐,刘道规剑指天下,气盖山河,当此之时,应暂避其峰,纵其西去,然后兴兵塞其东归之路,此为上策也。”

    秦国兵力二十万,魏国也有三十万上下,晋军来势汹汹,以五万左右的兵力,以一敌二,虽然狂妄,但也不得不承认北府军的战力。

    振威将军娥清道:“中原北府军不到两万,我军十数万,难道还要避他们锋芒?传出去,国威何在,陛下颜面何在?”

    冀州刺史阿薄干也站了出来,“先帝起兵以来,何曾被人如此欺凌过?晋军主力皆在弘农,我军在平原南下,先去青州,再取徐州,十万铁骑南下,就算拿不下彭城,亦能捣毁江淮。”

    拓跋嗣本来听进去了崔浩的话,但二人动不动就“国威”、“颜面”、“先帝”的,让拓跋嗣的怒火又被挑动起来。

    按照鲜卑人的规矩,皇帝若是没有战功,那么皇位肯定坐不稳。

    这一次刘道规和刘裕欺负上门了,如果拓跋嗣还无动于衷,国中的这一群勋贵必然会轻视他。

    所以即便明知崔浩计策老成持重,拓跋嗣也不能听从。

    身为皇帝,要考虑的问题绝不止战争,还有人心……

    而且现在拓跋嗣也需要一场大胜增强威信,不然等等国策,都会面临问题。

    拓跋珪敢大刀阔斧的推行计口授田、改牧为耕等等国策,正是因为各种战功加身,国中勋贵豪酋无人不服。

    拓跋嗣却没有。

    打不得赢是一回事,手握十几万步骑,不敢应战,又是另外一回事。

    “陛下……”

    崔浩的话还没出口,就被拓跋嗣制止了,“传令长孙肥镇守河内,长孙肥与达奚斤围攻黎阳,他刘道规不是要打吗?朕就陪他打!”

    “皇帝英明!”帐中的豪酋勋贵欢呼不已。

    “陛下英明!”崔浩也钦佩不已。

    拓跋嗣调门喊得高,却并未失去理智,仔细一想,魏军并没有南下攻宋,而是扼守河北。

    本质上,还是在观望晋秦之战。

    而大军铺在黄河以北,也能最大限度的牵制晋军,彭城的晋军不到两万,肯定无法攻打河北,拓跋嗣年纪虽轻,城府极深。

    骑虎难下之势被他轻松化解。

    “报,北府军一万三千步骑,进入滑台!”这时斥候在大帐外禀报。

    “刘道规小儿咄咄逼人,欺陛下太甚!”娥清口口声声带着拓跋嗣。

    他并非鲜卑人,而是代郡的羌人豪酋。

    拓跋嗣意味深长的看了他一眼。

    崔浩问道:“刘道规刘裕何在?”

    “俱在滑台!”

    滑台的对面的就是枋头和黎阳,枋头的背后则是邺城。

    经过拓跋嗣这几年的励精图治,邺城已经成为平城的南面屏障,亦是掌握河北的柱石所在。

    邺城动,河北也会跟着震动。

    晋军历次北伐,都是以邺城为目标。

    刘道规刘裕提兵北上,心思越发明显了,这不是伐秦,而是连魏国一并伐了。

    “狂妄!传令长孙嵩,可寻机与晋军一战,不求大胜,务必挫其气焰,破其锐气,扬我国威!”拓跋嗣拍案而起。

    长孙嵩是三朝老臣,十四岁便代父从军,参与魏国崛起以来所有大战,为人老成持重。

    而他麾下的三万骑兵,皆是南征北战的精锐。

    在拓跋嗣看来,就算不能击溃晋军,也能与这一万三千晋军斗个旗鼓相当。

    不过崔宏还是反对,“刘裕刘道规自起兵以来,皆以弱克强,今既提兵北上,必是百战精锐,我军固守枋头河内清河要津即可,彼求战不成,必全力西征,何必招惹他们?”

    “哼,你们晋人都是无胆鼠辈,被一万余众吓破了胆,我愿率本部四千精锐南下,必斩刘裕刘道规人头!”

    阿薄干是代北三姓之一,游牧于阿步干山,后来干脆以山为姓。

    拓跋珪定都平城,阿薄干率部来投,急于立功表现。

    崔宏是拓跋嗣的亲信,但在魏国并没有什么地位,随便一个鲜卑豪酋都能当面斥责。

    拓跋嗣非但不制止,还对阿薄干笑道:“将军勇武,朕准了!”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1066/1284220.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