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276章 世人皆知,赤壁乃李翊之谋,干孔明

第276章 世人皆知,赤壁乃李翊之谋,干孔明


却说曹操遣蔡中、蔡和前去诈降齐军。

    不意二人竟反为李翊所策反,按照其吩咐,献出了大量军事情报,发回至襄阳曹操处。

    曹操面对传回来一系列的军报,又惊又喜。

    自是欣喜蔡氏兄弟已取得李翊那边的信任,但同时又惊讶于二人过于顺利。

    不知二人是否是将真实情报给套了回来。

    故朝中分作两派,

    一派劝曹操保持冷静,李翊多欺多诈,这封军报真实性存疑。

    只恐是李翊故意放出的假消息,诱曹操来攻。

    一派则劝曹操不可错失良机。

    水军训练已有一段时间,现在正是检验的时候。

    况且此前周瑜、陈登先后击败过荆楚水军。

    荆州这边迫切需要一场大胜,来提振士气。

    曹操在考虑许久之后,决定将两边建议给综合一下。

    命处在江陵的曹仁,按照传回来的情报,抢先去进攻沙羡口。

    但是又派毛玠引一支水军前去接应,万一有失,立马接应曹仁回江陵。

    曹仁领命,即率新练之军,来取沙羡。

    甘宁据城而守,见曹军至,笑谓左右曰:

    “李相之计成矣!”

    于是令军士偃旗息鼓,佯作怯战。

    曹仁引兵杀到,两军交锋未及数合。

    甘宁忽鸣金退兵,弃甲曳兵而走。

    曹仁大喜,挥军追击二十里,斩获旗鼓器械无数。

    毛玠率接应部众至,谏曰:

    “甘宁骁勇,今既取胜,只可回报魏公,无须再追。”

    曹仁不以为然,答曰:

    “今既取胜,何故不追?”

    “况大江之上,又岂惧伏兵乎?”

    于是,领军再追。

    沙羡一战,大破甘宁部众。

    曹仁如实将此次大捷汇报给了曹操。

    曹操闻说曹仁击破甘宁,还占据了沙羡口。

    欣喜地对众人说道:

    “曹仁取胜,吾无忧矣!”

    曹操悬着的一颗心,这下总算能够放下了。

    其他东西可以作假,但那缴获的军备却是实打实的真。

    曹仁的胜利,使得曹操获得了两个重要的讯息。

    第一个,是蔡中、蔡和大概率真的取得了齐军的信任。

    第二个,是魏兵的水军训练已有成效,至少能够在正面战场上不落下风了。

    有了这两点讯息,曹操即拍案决定——

    趁着沙羡大捷,全军正式出发,进驻沙羡口。

    此处是扼守江夏的重要港口,如今既然被曹操所得。

    曹操完全可以推进自己的战线,将兵力屯驻于此。

    如此一来,进可以一鼓作气拿下江夏。

    退,亦能够顶住孙刘联军的攻势。

    真可谓是进可攻退可守,怎么样都不算亏。

    计较已定,曹操乃拔襄阳之军,过江陵,正式入驻沙羡口。

    早有探子报知诸葛亮。

    诸葛亮喜道:

    “曹操既然主动出战,破之不难矣。”

    此前就怕曹操守着江陵、襄阳不出来。

    如今其主动入驻沙羡口,那两边都没有城池倚仗。

    是真正的比拼水上之能了。

    不过诸葛亮一生唯谨慎,他必须得做足万全准备,将曹操的主力部队一举击溃。

    使之殁于江河之中,如此一来,其所侵占之荆州八郡将尽数吐出。

    至于用什么办法,诸葛亮目前还没定下来。

    但李翊已经又让蔡中、蔡和放出两道军报,诱曹操来攻。

    有了前一次沙羡之战的甜头,曹操这次亲自领军来战。

    两边战于长江之上,此役曹军再胜一场。

    李翊率军退回至赤壁口,转而改攻为守。

    曹操难得连胜李翊两场,正要借着这个机会报仇雪恨。

    于是,率军猛攻赤壁。

    几番攻势下来,皆被李翊挡回。

    曹操知道赤壁一时难取,便退回沙羡,暂时形成对峙阶段。

    时郭嘉亦从于军中,他本身身染重病,常常卧病在床,不能参与军事。

    这日,忽然呕吐不止,浑身刺痛。

    曹操急命医者来看。

    半个时辰后,医者回报说:

    “……唉,魏公,郭祭酒本就身染重疾。”

    “今至南方,又水土不服。”

    “如今已是,已是……”

    “已是什么?”曹操连忙问。

    “已是回天乏术,时日无多了!”

    医者一脸沮丧,无奈地说道。

    什么!?

    曹操顿时如遭雷击,整个人似丢了魂儿一般。

    他还记得,至上一次戏志才病死以后。

    他在与刘备的交锋中,便一直处于下风。

    如今郭嘉若死,曹操都不敢想象,接下来的事情会如何发展。

    那医者小声提醒道:

    “郭祭酒只恐难以撑过今夜,魏公还是去看看他罢。”

    曹操然其言,入帐视疾,见郭嘉病骨支离,执其手泣曰:

    “奉孝何至如此!”

    郭嘉两眼发黑,强支病体起身,喘而言曰:

    “臣命在旦夕,然有要言不得不陈。”

    “李翊此人,深不可测。”

    “今虽得荆襄,然实未伤其根本。”

    “愿明公……”

    言未毕,咳血数升。

    曹操急抚其背:

    “奉孝勿言,静养为要。”

    郭嘉执操袖,力谏道:

    “今既取胜,宜速……速归江陵……抚定八郡,江夏可弃……”

    复喘两声,又道:

    “宁失……一城,勿.赌.全.局”

    言讫,气若游丝。

    郭嘉的意思,就是希望曹操见好就收,赶紧退回江陵去。

    把荆州八郡给消化了再说。

    江夏就先让给孙刘了,不必继续与其在赤壁对峙。

    郭嘉担心,李翊设下阴谋,但因其隐藏的过好,至今仍未露出马脚。

    而郭嘉深知自己活不过今晚了,又没办法再继续帮曹操盯着李翊。

    只能劝曹操赶紧退回江陵。

    曹操的脾气有时候跟刘备很像,那就是上头了,很难被人劝住。

    可曹操却明白,消化荆州八郡哪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郭嘉虽在军事战略上,奇计百出。

    可对政治一途,还是知之甚浅。

    荆州投靠曹魏,本质上只是想入股。

    他们本就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像是一个随时爆炸的定时炸弹一般。

    一旦曹操失败了,他们立马就会倒戈。

    只有曹操击败了屯于江夏的齐国军队,才能真正将荆州收入囊中。

    “李翊不退,荆襄终非吾有也。”

    曹操暗想,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不管李翊有什么阴谋,曹操如今都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郭嘉见曹操并不想撤军,心知自己已劝他不住。

    乃话锋一转,再道:

    “……水军多疾,需用良医治之。”

    “我军因不服水土,俱生呕吐之疾,多有死者。”

    “公宜严防疫病,勿使传至全军。”

    曹操叹道:

    “吾亦知军中多有呕吐之疾,然大江之上,潮生潮落,风浪不息。”

    “中原士兵不惯乘舟,受此颠簸,便生疾病。”

    “实在无可奈何。”

    郭嘉乃道:

    “某有一策,使大小水军,并无疾病,安稳成功。”

    曹操忙问计将安出。

    郭嘉应声答:

    “明公可以大船、小船各皆配搭。”

    “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

    “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阔板,休言人可渡,亦可走矣。”

    “乘此而行,任他风浪潮水上下,复何惧哉?”

    “只是……”

    忽又话锋一转,“若将舟船连在一处,倘贼人用火攻,吾之舟师必焚于江水之中。”

    曹操对郭嘉后半段话不以为然,只对前半段感兴趣。

    “将舟船连在一起,当真好计!”

    “奉孝有此良谋,何不早说!”

    “……咳咳……咳……”

    郭嘉猛烈地咳嗽两声,再次提醒曹操。

    “明公千万小心,舟船一旦连在一起,须防贼人火攻!”

    曹操道:

    “吾久经沙场,岂不知兵?”

    “奉孝多虑矣。如今正值秋冬时节,当吹西北风。”

    “贼人欲用火攻,来袭我舟船,岂非须用东南风乎?”

    “于西北风处,用火攻,岂非是烧自家舟船。”

    郭嘉蹙起眼眸,再咳两声

    手伸向曹操,颤巍巍地说道:

    “……李翊……多智……而近妖……”

    话落,手便垂放了下去,再也没能举起来。

    奉孝!!

    曹操号啕大哭,诸辈之中,惟奉孝最知他心。

    奉孝死后,我曹操更与何人再谈知心话?

    郭嘉在后世一直饱受争议。

    吹捧他的人,能喊出“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口号来。

    而贬低他的人,又能将之排到与马谡之流并列,甚至不如马谡。

    其实这都是两个极端。

    郭嘉的“谋功”主要体现在战略决策上。

    因为郭嘉善于洞察人心,也更会与曹操相处,所以曹操很喜爱他。

    而他的洞察人心的本事也让他对曹操的主要对手的性格人品、行事作风了解颇深。

    因此郭嘉在先攻打谁好、早打好还是晚打好,这些问题上的决策更符合曹操的战略。

    所以“嘉辄成之”,主要是曹操在战略决策上赞扬郭嘉。

    而具体的战术战法、怎么打,就不是郭嘉的长处了。

    这些就是荀攸、贾诩、程昱的长处了。

    对郭嘉最为合理的评价就是——

    他是曹操的知己,以出谋划策封侯。

    按功绩来说,郭嘉是要略逊于荀攸的。

    但按照其一生功业来看,郭嘉是能够排在曹魏五大谋士的第五位的。

    郭嘉既死,曹操简单为其办理完了丧事。

    随后依照其遗计,即时传令。

    唤军中铁匠,连夜打造连环大钉,锁住船只。

    诸军用之,果不再受风浪颠簸之苦。

    呕吐之状亦止,于是俱各喜悦,对赤壁之战的胜利充满了信心。

    不表。

    ……

    曹军置办丧事的消息传回李翊军处。

    知是郭嘉已死,齐军全军摆宴庆祝。

    弄死一个算一个,少一个对手就少一分压力。

    随后,又探听得知曹操已使人将舟船连在了一处。

    诸葛亮闻之,乃聚众人商议:

    “今曹操将舟船锁在一处,当用火攻破之。”

    此言一出,淮南诸将率先发言:

    “欲用火攻,当借东风。”

    “今正值秋冬时节,皆吹西北风。”

    “如使火计,烧自家船矣!”

    淮南将领都是沙场宿将,水上横行多年。

    太了解风向的重要性了。

    诸葛亮一捋胡须,摇羽扇道:

    “诸公所言,不无道理。”

    “今欲用火攻破曹军,非有东风不可为此事也。”

    “然时值秋冬,唯有西北风劲吹。”

    “欲用东风,须借鬼神之力襄助。”

    “否则,此事却难。”

    众所周知,诸葛亮“借东风”是《三国演义》瞎编的。

    因此也让鲁迅先生忍不住吐槽老罗,为“状诸葛多智而近妖”。

    历史上的诸葛亮,对赤壁之战的最大贡献,其实是联盟了东吴。

    虽然最后孔明是说服了孙权,但前面那段“舌战群儒”的部分其实也是演义虚构的。

    其实你仔细一琢磨,就会觉得舌战群儒是戏剧性有余,但真实性严重不足。

    说白了,你诸葛亮就算再能言善辩,再有自己的道理。

    一上来便对人家的内政指指点点,这件事本身就很不合理。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是只重谋略军事,而严重淡化了政治职场。

    比如合肥之战时,对于张辽与李典的矛盾,演义一句话就给带过去了。

    说两人就是“素来不和”这么简单。

    而忽略了两人之间,涉及到了曹魏的元从派与降将派之间的利益纠纷。

    同理,老罗把自己当成诸葛亮来写,所以把一切高光镜头都给了孔明。

    可以说是真正的粉丝滤镜效应了。

    这倒不是在贬低诸葛亮。

    但你一个使臣的身份,任你说得再天花乱坠,也肯定劝不住江东的一众大佬们啊。

    历史上真正舌战群儒,力排众议的其实是周瑜。

    当时孙权就指望着周瑜赶回来救场,因为满屋子都是投降派,孙权也压不住。

    唯一一个主战派鲁肃,当时无论是职位还是资历都很低。

    所以只能一言不发,等到孙权要去上厕所时,才敢跟着上去谏言。

    周瑜确实赤壁之战,当之无愧的主角。

    同时期的他,不论是带兵时间,还是作战经验其实都比诸葛亮要更长、更丰富。

    而本位面的诸葛孔明,也来到了自己的人生十字路口。

    当年受战乱影响,避乱于荆州。

    后赶上李相治徐,又举家搬了回来。

    被刘备看上,当成了李翊的接班人培养。

    诸葛亮扪心自问,他自受命以来,已是尽心竭力,问心无愧了。

    但怎么说呢?

    不同的成长环境,锻就不同的能力性格。

    历史上的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时,那是真正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可以说是大逆风中的大逆风,为此也逼出了最强的诸葛先生。

    而本位面的诸葛亮,一上来便拿到了最好的资源。

    虽为李相接班人,但从始至终都被前辈们压一头。

    前辈们把事情做得太好,逐渐掩盖了诸葛亮的光辉与才能。

    他一直渴望得到一个证明自己的舞台。

    如今,刘备把舞台给诸葛亮搭好了。

    就等诸葛亮自己将之完美的收场。

    现在的情况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东风,诸葛亮肯定是借不了的。

    他没有呼风唤雨的本领与妖法,但他还有一张王牌可以打出。

    就在众将皆忧之时,诸葛亮独自沉吟说道:

    “李丞相上知天文,下识地理,人皆言其有呼风唤雨之本领。”

    “今若得李丞相相助,或可解此困难。”

    这个时代的人大多迷信,对于有人能呼风唤雨,不说全信,至少也怀敬畏之心。

    尤其这事儿放在李相身上。

    既然李相在幕后指导,使得两军有了如今赤壁对峙的阶段。

    那他肯定不会没有想到,该用火攻来击破曹操大军。

    欲用火攻,须借东风。

    东风何来?惟求李相。

    于是诸葛亮即遣使去请李相爷,片刻回报说:

    “李丞相凌晨即出,乘四轮车,携司天使、地理官等十余人出去了。”

    诸葛亮忙问去哪了。

    人答说不知。

    只言欲“观天象、察地势”,并不知其去向何处。

    诸葛亮愕然,急命探马四处寻找。

    未几,得报说三十里外,江对岸的乌林处见其仪仗。

    想是李相爷带着科研考察团队,行至那里了。

    于是,亮乃整衣冠,亲率赵云、黄忠等众前往谒见。

    至乌林口,见着李翊正端坐于四轮车上。

    以扇指出,口中言语不绝。

    左右架设浑天仪、地动针。

    随行文士,挥墨如雨,记录着当地的风土气候。

    诸葛亮不敢打扰,只携众人恭敬立在原处。

    赵云、黄忠等辈本就性格沉稳,又皆敬李翊。

    故安静地留在原地,并没有一丝躁动。

    比及天色将晚,眼看天色就要落山。

    还是陈登忍不住上前,对诸葛亮说道:

    “既然督帅不去请见,便由登冒昧去请。”

    诸葛亮喜道:

    “若陈征南肯去,再好不过。”

    大家都知道李翊的脾气,谁也不想上前打扰。

    也就陈登算李翊故旧,等了半日,终于忍不住趋前长揖:

    “……翊公雅兴,登冒昧相扰了!”

    李翊见是陈登,忍不住笑了,“元龙知我脾性,何须诸多繁琐礼仪?”

    陈登指了指身后的一行人。

    口中虽不言,但意思很清楚。

    大伙儿都站着等你一天了,您这架子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李翊回眸看去,笑道:

    “吾早知尔等必来。”

    “然东风非求于庙堂,当觅于天地之间。”

    赵云惊奇地问道:

    “丞相如何知我等欲借东风?”

    李翊身旁的关平应声答道:

    “曹军用铁索将战船连在一处,自当用火攻破之。”

    “然正值秋冬时节,尽吹西北之风。”

    “欲要用火,自当求借东风。”

    众人一听,无不脸色愕然。

    他们所惊讶的,并非是火攻用东风的分析。

    而是惊讶于,李翊全天时间都不在前线。

    他们都是今天才知道,曹军那边的消息,然后紧急开会的。

    结果李翊人跑去乌林了,居然能够比他们先知道曹军那边的消息。

    然后进一步预判众人的动作,未免太过可怕。

    这种恐惧,难以言说。

    就像被人死死地掌控着,不得喘息。

    也是在这时,大伙儿才都明白。

    李翊看似是退居幕后,可却从未松懈过对前线、对己方阵营人员的监视。

    大家的一举一动,李翊都看在眼里,只是没有明说罢了。

    可李翊越是不说,才越令人感到害怕。

    毕竟,不论是有功还是有过,就怕领导不开言。

    有功赏了,大家心里高兴。

    有过罚了,大家心里也踏实了。

    就怕这种全权监视,却又一言不发的情况。

    令人捉摸不透,猜测不明。

    诸葛亮见李翊什么都知道了,但还是按照规矩,将自己定下的火攻之策向李翊说明。

    又言及东风难求一事,特来寻李相帮助。

    李翊听罢,颔首曰,“吾已知之矣!”

    众将见此,急忙问道:

    “既然丞相已知,想来对此事已是胸有成竹。”

    “未知有何妙策,可借得东风?”

    李翊翊乃指山林曰:

    “吾观此间地理久矣。”

    “大江蜿蜒,山势回环,地气蓄而待发。”

    “更兼历法推演,阴阳消长,二十日后,必转东南风。”

    众人面面相觑,皆心中生疑。

    无怪他们诧异,只是觉得以李翊的本领,应该直接设坛求风才是。

    如何便直接推演出,二十日后就要吹东南风了?

    眼见众人犹疑,李翊乃复取图册示之。

    江汉地形,标注了气流走向

    历年的冬春风候,皆记录在案。

    日月星辰的运行推演,无一不少。

    “此非臆测,实乃天地之道也。”

    “诸君但备火船,静候天时。”

    “破曹之日,指日可待。”

    众人其实根本看不懂李翊那些图册,只是见他笃定二十日后会吹东南风,便纷纷拜道:

    “李相上通天文,下晓地理,真神人也!”

    “我等心服口服。”

    “魏军必破,荆州必复,汉室必兴也!”

    一番吹捧过后,众人纷纷告退。

    惟诸葛亮守在原处,他求学若渴,对于李翊的天文地理之法十分感兴趣。

    他恭恭敬敬地立在李翊身旁,虚心向李翊求教,他到底是怎么推算出二十天后会吹东南风的。

    要说李翊真有那么大的本领,倒也不至于。

    无非就是利用现代的地理知识,进行实地考察,然后推演。

    这并不是李翊一人之功,他有自己的科研天文团队。

    这些精英骨干帮了李翊大忙,替他省去了许多计算类的功夫。

    而李翊也并非完全靠现代知识,那只是一个底子。

    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李翊自来到本时代后,从未停止过读书学习。

    他的知识也是在一点一点积累下来的,并非是直接就会地理。

    也亏得跟老刘南征北战,使得李翊的见闻提升的很快。

    毕竟任凭书上写得天花乱坠,都不及去实地亲自考察一番来的真实。

    见诸葛亮求贤若渴,李翊也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父。

    他认为自己总结出来的这些地理知识,都是能够造福后人的。

    只是乱世之中,对这些知识感兴趣的人太少了。

    李翊就是想找一个传人都找不到。

    诸葛亮既有此行,那李翊也就不藏着掖着,当即道:

    “夫江湖之地,常有‘湖陆之风’。”

    “昼则风自湖趋陆,谓之‘出湖风’。”

    “夜则风自陆趋湖,谓之‘进湖风’。”

    “湖愈广,晴日愈久,其风愈显。”

    “其理若何?盖昼时湖水受曝而温。”

    “入夜陆土速冷,散热疾也。”

    “湖水温热犹存,储热久也。”

    “遂陆成高压,湖成低压。”

    “气从高压趋低压,故风生焉。”

    李翊洋洋洒洒地将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向诸葛亮由深入浅的说了。

    其实说人话就是,赤壁地区很容易形成偏东南的“湖陆风”。

    冬天,江北地区的云梦大泽在日照之下,会成为一个巨大的热源。

    而江的东南部由于是山地森林,相对较冷。

    此时江北的热空气上升,江南的冷空气前去填补,就会形成强劲的东南风。

    这时出现“往船如箭”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向者赤壁火攻,周郎所借东南风者,实乃此地恒有之湖陆风也。

    其理与季风相类,只是惟规模稍逊耳。

    再说的通俗易懂一点,就是赤壁地区,在冬天是有小概率出现“黑天鹅”事件。

    即,冬天吹东南风。

    只不过李翊不能去奢望于小概率事件,只能亲自去实地考察。

    待确定完之后,再跟众人一起努力,将具体的结果给推算出来。

    “孔明若是感兴趣,可将此书拿去。”

    李翊取出一本书,将之交给诸葛亮。

    “此乃吾近日在江河边考察之时,与诸人合力所著。”

    “吾遍观诸将,惟汝可以学得此技。”

    “此乃造福万民之术,望卿勿要懈怠松散。”

    诸葛亮恭恭敬敬地接过书,书名为《湖陆风考》,末尾有“李翊著”三字。

    书开篇的第一句话,便是——

    “江夏多晴日,云梦大泽广袤。

    “故湖陆风尤著,兵家不察天时。”

    “安能借势而为?”

    “劝君多学,可借风势。”

    诸葛亮知道这本书的含金量,当即向李翊拜道:

    “多谢丞相赐书,亮一定恭谨学习。”

    “定不负丞相之厚望!”

    李翊见此,也满意地点了点头。

    “汝有此决心,吾心甚慰。”

    “此书尚未著全,若孔明有自己的感悟,不妨将之一并写下来。”

    诸葛亮再次一揖,然后推着四轮车,送李翊离开。

    ……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2904/1284352.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