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离落
推荐阅读:妖天子 转生岩王爷,你说这是斗罗大陆? 仍能情深爱上 解甲归田:家有麻辣妻 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重生之按摩师的自我修养 斗罗:五雷震鼓,吾乃雷道帝君! 一夜倾城:惑国蛊妃 太子殿下今天破戒了吗 限时婚宠:腹黑老公请敲门
“见过元辅大人。”
大人——
一指德行高尚的贤者;二指王公贵族;三指亲属长辈。
至于如今官场之上,为何如此称呼李显穆,怕是官员们自己也说不清。
李显穆一路行来,澄澄艳阳高照,文武群臣退避,俯首帖耳。
九州之内,四海之中,普天之下,他已然是一人之下了。
而这一人,不是皇帝,而是太皇太后。
当初太皇太后给了他臣子几乎最高的授权,除了军权之外,几乎把行政权力一并交出。
大明政坛的局势立刻大变。
当时普天之下的众人都在等着看李显穆会怎么拿住这份权力。
要知道,就算是皇帝,理论上拥有一切的权力,但很多实际上也没什么权力。
李显穆没让众人多等,不久,便祭出了考成法这个大杀招。
考成法一出,便如同缰绳,将大明十万官吏,束缚在绳套之内,再烈性难驯的野马,也要跪伏。
十九部在他手中俯首听命,无论那些阴诡的、张扬的、痛恨的,都乖乖的藏着,不敢丝毫露头。
外十九省的巡抚,无论心中如何想,但对朝廷、内阁、十九部下发的任务,大多不敢拖延。
两年以来,被裁撤、革除的官吏,有一万人,其中不乏巡抚因办事不力,被降级乃至于被迫致仕。
考成法就像是鞭子,抽的一众官吏不得停,李显穆用考成法,几乎将太皇太后赐予他的权力,发挥到了极点。
毫不夸张的说,自开国以来,包括朱元璋、朱棣这种强势皇帝在世时,现在的大明中央朝廷对大明各地的掌控力是最强的!
在中央、地方的博弈中,李显穆几乎做到了这个时代最强,再往下推进,那就要增加社会生产力,以便雇佣更多的脱产的公务人员,参加进社会治理中。
现在的大明,供养这个十万人的官吏集团,已经是极限了。
“元辅。”
李显穆正踏入文渊阁中,便见胡濙匆匆走过来,急声道:“宫中有人来,召我等几人入宫,拜见太皇太后。”
李显穆立刻抓住了胡濙话中语焉不详的重点,急声问道:“去哪里拜见?”
胡濙的声音有些干涩,“太皇太后的寝殿。”
轰!
李显穆手顿时一抖,和胡濙对视,不及说话,阁中杨士奇和杨溥二人走出,四人对视一眼,气氛有些凝滞。
“可是元辅大人到了?”
文渊阁中走出一人,李显穆几人都熟悉,是常年跟在太皇太后身边侍候的掌事姑姑。
“元辅大人,还请速速随奴婢进宫吧,太皇太后她老人家正等着呢。”
“太皇太后……”
“奴婢不敢多言,元辅大人入宫一看便知。”
李显穆心中又是一紧,这么说话,那就不是好事。
待入了太皇太后的寝殿后,宫人紧张的神情,以及一股沉沉暮气,让李显穆几人心中更是沉重。
转进宫中,果不其然,一股浓重的药味扑面而来。
李显穆四人心中皆是一沉,这是最差的猜想,却成真了。
几人各自克制住面上表情,上前给太皇太后、太后、皇帝行礼。
太皇太后脸色苍白中,带着微微憔悴的灰,精气神大不如前,李显穆上前沉声问道:“太皇太后,您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太皇太后和内阁的交集并不多,平日里问政也是派人到内阁,可如今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两日了。
张氏扯起一丝笑意,“本来以为只是寻常生病,却没想到一直都没见好,又见内阁政务繁忙,我一个老婆子,生老病死,乃是寻常,便不劳烦诸位卿臣。”
这番话是张氏发自内心的,委政李显穆后,她基本上就不过问大部分政事。
李显穆声音有些沙哑,“太皇太后才是我大明的定海神针,缺了谁也不能缺了太皇太后。”
张氏闻言笑着摇了摇头,或许是没力气,没反驳李显穆。
“怎么不见太医?”
“太医回天乏术,让他们都回去了。”
这下殿中众人皆沉默住了。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张氏艰难的动了动身子,孙太后扶着她,眼睑低垂,“显穆,可还有什么国家大事没有办吗?”
李显穆摇摇头,“幸赖太皇太后支持,如今各项朝廷大事都有条不紊。”
“那就好。”
“你办事,我是放心的。”
张氏微微颔首,望向孙儿朱祁镇,轻声唤道:“皇帝。”
朱祁镇伏在张氏榻前,“皇祖母,孙儿在。”
“你好好看看这几个大臣,尤其是李显穆。”太皇太后指着李显穆几人道:“国家社稷能够兴盛,就在于他们,你要听他们的教导,日后才能成为明君,不负先祖、不负大明。
记住了吗?”
朱祁镇很是悲伤,哽咽道:“孙儿记住了,日后要听各位师傅的话。”
张氏又望向孙太后,眼睑低垂下来,带着一丝淡淡之色,“太后,予走之后,你就是万人之上,皇帝年幼,希望你不要垂帘听政。”
孙太后立刻跪伏在张氏面前,泣然道:“母后尚且未曾垂帘听政,儿媳又怎么可能越过母后呢?
皇天在上,先祖为证,儿媳绝不敢垂帘听政,只希望皇帝能早日长大,如祖如父,使大明辉煌。”
张氏盯着孙太后瞧了一会儿,缓缓说道:“当初宣宗皇帝不顾朝臣反对立你为后,后来你能登上后位,显穆在其中出力不少。
他是大明不可或缺的大臣,你也是个妇道人家,对朝政大事,甚至不如我精通,就不要太过参与,日后只要重用他,大明朝政便可不失。
宣宗皇帝和你伉俪情深,这座他留下来的江山,你总该好好看着,最后交到皇帝的手里。”
孙太后身形一凝滞,而后才低声道:“元辅才高八斗,世人共知,我又怎么会不重用他呢?”
又是一阵让人心悸的沉默。
李显穆面上悲戚,心中也怀着一丝对太皇太后即将逝去的悲戚。
对皇帝和太后之言,却并无什么波动,没有太多欣喜。
世人多变。
大多是记仇不记恩的。
尤其是当二者走向对立面后,张太皇太后不贪恋权力,自然是高风亮节,可孙太后呢?
她能比得上张太皇太后吗?
皇帝呢?
李显穆能看的出来,皇帝对自己还是比较尊敬、畏惧的,并没有因为先前的事而有所怨恨,但权臣和皇帝,生来就是对立的。
无数繁杂的思绪在脑海中翻涌,那个后太皇太后时代的未来,存在无数的变数。
“显穆。”
太皇太后的呼唤打断了他的思绪,他上前一步,恭敬道:“臣在。”
张氏带着丝怀念,“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你还是个少年,仁宗皇帝见到你之后,回来兴奋的和我说,他见到了一个麒麟子。
等到你十二岁横压三百州,高中状元,普天之下都回响着你的名字,我也知道了什么是麒麟子,能做常人所不能,能为常人所不能,才是真正的麒麟子。
后来永乐朝你入仕后,两次三番救东宫于水火之中,仁宗皇帝和我都感激你,仁宗皇帝能在波云诡异的争端中顺利登基,你功不可没。
你的忠谨和赤诚,我都看在眼里,宣宗皇帝也从小听你的故事长大,只可惜仁宗和宣宗皇帝都天不假年……”
张氏微微叹了一口气,纵然过去了许多年,甚至就连自己都走向了生命的尽头,她依旧忍不住的有些悲伤。
李显穆也垂首低声啜泣,“历代先帝对臣,皆是信重,臣铭感五内,铭记在心,只希望大明能够繁荣昌盛,方不负历代先帝之恩重。”
“是啊,你的诚谨,我都看在眼中,宣宗皇帝早逝,这偌大的大明,该走向何方呢?
唯有你最值得信任,于是我维持宣宗时的状况,甚至给了你更大的权力,你也没有让我失望,如今的大明很昌盛,井井有条,很好,我相信,只要这样下去,以后也会更好。”
“你看皇帝。”
张氏指着朱祁镇,轻声道:“他是宣宗皇帝的嫡长子,宣宗皇帝驾崩前,除了大明社稷,最放心不过的就是他,日后大明社稷和皇帝都交给你了,让他做个明君,让宣宗皇帝的威名不堕,也不枉你和宣宗皇帝君臣叔侄一场。”
张氏很聪明,她知道李显穆和朱祁镇的关系并不亲近,没有太多私人交情,于是以宣宗皇帝做筏,让李显穆照顾宣宗皇帝的子嗣。
这个聪明的女人啊,一辈子都是最贤良淑德的模样,在如今的民间以及朝廷上,流传着一句话,“长孙皇后、高皇后是听过最贤良的皇后,太皇太后是我等见过最贤良的皇后。”
在古代,对于一个女人而言,这是何等高的评价呢?
此刻,她马上就是踏入死亡黄泉了,她依旧关心社稷江山,多少皇帝都做不到,多少皇帝都败坏祖宗的江山,不在乎万千的子民。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她都值得一个史书上的最高评价。
李显穆目中大恸,叩首道:“大明万岁万安,臣定然会尽心竭力,辅佐天子,安定大明。
绝不会辜负诸位先帝信重。”
语中满是坚定,可心中却忍不住生出几丝彷徨,他自然会尽心竭力,可孙太后和皇帝,真的会给他这个机会吗?
太皇太后逝去的太快了!
哪怕再给他三年的时间,局势也将再为之一变,那时他将铸造起铜墙铁壁,纵然是皇帝,他也能掰一掰手腕。
“我相信。”
太皇太后的声音越来越轻,渐渐低不可闻。
殿中点燃的烛火,随着殿外微风的吹拂,明暗不定,咻呼之间,甚至有被吹灭的。
“太皇太后!”
殿中掌事姑姑首先一惊呼,孙太后立刻上前探气息,只一试,手一抖,悲怆高声道:“太皇太后,薨了!”
轰!
李显穆等人不能上前,却通通伏在地上,而后殿中响起彻亮的哭声,皇帝朱祁镇上前哇哇大哭起来。
大哭几声后,孙太后站起身来,发出了她的第一道命令,“太皇太后薨逝,普天同悲,立刻着光禄寺为太皇太后准备葬礼,此事依旧交予内阁督办。”
十九部改制后,所有和皇家有关的礼仪,都移交给了光禄寺,礼部只负责和国家有关系的,比如皇帝的登基大典。
考成法实行后,内阁从各方面来看,都已然成为了十九部的半个上级,万事不经过内阁都办不成。
光禄寺属于胡濙分管的部门,他闻言先是望了李显穆一眼,李显穆微微点头后,他立刻上前应声,“臣等遵旨。”
孙太后自然看到了二人之间的小动作。
心中虽然有些气愤,但方才刚刚在太皇太后面前许诺,此时也不好发作。
只又道:“太皇太后有遗诏,速速取来,而后召集诸王、外戚、公侯伯、二品文官,在殿中宣布。”
京中二品文官,那就是十九部的尚书、侍郎,再加上皇亲国戚,就是如今大明真正的统治者。
这个安排也非常正常。
稍后不久,早已准备好的敛容、收敛等事宜,有条不紊的开始,孙太后毕竟当了十年皇后,并不是真正的无能之人。
在这方面还是很利索的,指挥着宫人将每件事都办的条理分明。
皇帝朱祁镇毕竟年纪还是不够大。
孙太后让朱祁镇先去休息,待之后还有事要让他这个孙子上。
只留下李显穆等人在宫中等着其他人一起进宫商议。
李显穆望着那副收敛着太皇太后的棺材,有些失神。
————
正统七年,诚孝昭皇后薨逝,对于明王朝而言,这是莫大的损失,大明的百姓失去的并不是一个后宫中的太皇太后,而是一个明君。
李显穆大概是最悲伤的那个人,自永乐时代走来,最后一位无条件支持信任他的明王朝最高统治者逝去了。
他为太皇太后所做的悼文,何尝不是对旧时代的哀叹,新旧交替又岂总是前进呢?
随着张太皇太后的逝去,大明的未来恍若铺上了一层阴影,如同璀璨的阳光之下,渐渐笼起阴云。——《明朝这些事儿》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5688/1284305.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