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19章 君臣倾谈

第19章 君臣倾谈


李纯认为,选人用人是他今后一个阶段的重点工作,对于那些尸位素餐,能力不足的官员要逐步找机会换掉,选拔一批有思想、能干事的官员上来,帮助朝廷解决一些难题,国家才能逐渐兴盛。

对于自己梳理的6个问题,李纯根据轻重缓急也排了个序。

关于外族威胁,目前已经缓和了不少,边境基本平稳,内忧尚未解决,短期内不宜对外用兵,这个可以放在后面搞。

藩镇割据是目前最大的问题,但是解决难度很大,短期内急不得,搞不好会出乱子,可以先研究制造一批火器,逐步建立一支直属朝廷的强大军队,日后有机会再逐步解决。

官员腐败和土地兼并,问题积累多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一旦操之过急,很有可能造成极大的反弹,如果跟藩镇问题搅在一起容易出大乱子,目前自己的地位尚未完全稳固,需要等到合适的机会再逐步解决。

宦官问题是短期内可以办的事,前面已经解除了俱文珍的兵权,其他人的权力也要压缩,但是要寻找合适的机会和借口,逐步去解决,如果师出无名、操之过急,会引起宦官们的集体反击,将会难以控制。

经济问题,是近期要重点抓的方向,尽量开源节流,从自己做起,减少宫中的用度,其他其他能省的也要省,要抓几个理财的能手,采取一些措施增加朝廷的收入,这样才能放开手脚做事。

李纯认为,每天的早朝完全就是形式主义,君臣起来那么早,聚在一起空谈,却不能拿出有效措施,有那个时间还不如安排官员们做一些实事。

所以,在即位半年后,李纯就取消每天的早朝,改为五天一次的朝会,时间也安排在早饭以后,朝中六品以上的官员参加,其他有事要禀报的小官也可以参加,借以发现人才。

平时的各种政务,李纯基本都是在宣政殿处理,召见官员,沟通讨论,定下决策,普通的小事就由几个宰相和各部官员去处理,李纯不愿为了细枝末节的事情操心。

李纯认为,李吉甫虽然在大朝会上发言不多,但他是朝中知识最丰富的官员,对唐朝的人口、赋税、州县等情况非常熟悉,为人也很有思想,李纯很喜欢和他交流,朝会上听说他编了两本书,就想借着让他献书的机会,跟他单独深入探讨一下。

大朝会后的第二天上午,李纯在宣政殿召见中书舍人李吉甫。

只见李吉甫捧着两本厚厚的书,进殿拜见皇帝,李纯道:

“李爱卿昨日所言,朕极为重视,虽即位一年多了,但朕是对大唐山川人口,财赋矿藏,还不完全清楚,这都是治国的重要依据,李爱卿坐下来,跟朕好好讲讲。”

李吉甫娓娓道来:

“禀陛下,我朝在玄宗皇帝时,全国设有15道,295个州,1453个县,人口最多时达到七千多万,士兵五十余万,经济富饶,国力强大,被称为“开元盛世”。但是在“安史之乱”后,北方破坏严重,大量的人口死亡或逃亡,国势转衰,其后多年的藩镇之乱,人民的苦难加重,有的人不堪忍受,逃亡到南方或进入深山老林。德宗朝,吐蕃和回纥多次入侵,安西、北庭全部丢失,陇右也被吐蕃侵占,原来在东北臣服我们的契丹人和渤海国也趁机独立,我朝现在控制的地盘和人口大为缩减。”

李纯听了,自己原来了解的还是有限,局势竟比预想的还差,就关切的问:“那么,现在朝廷所能控制的州县、人口、财赋、兵力如何?”

李吉甫答道:

“德宗朝以来,因陇右完全丢失,目前名义上朝廷还有14个道、232个州,但是因为藩镇割据,朝廷能够直接掌控的只有一半,其他的都在各节度使手里,其中有71个州既不申报户口,也不上缴赋税,中央财力急剧压缩。目前统计在册的不到2500万人口,加上隐匿的、逃亡未统计的,大概实际有3000万人,比天宝时期少了一半还多,而供养的军队,全国共有83万,增加了近一倍,百姓养兵的负担相当于天宝时期的四倍,可想有多苦。关键是养的这83万人,中央直属的左右神策军只有8万,其余都是地方部队,掌握在各节度使手里,其中最强的河北三镇,加上平卢、淮西两镇,手里就握着20多万军队,这五个藩镇所有赋税全部握在自己手里,分文不向朝廷上缴,人口数据也是隐瞒,的确是一大患。”

李纯问道:“以你之见,此危机应当如何化解?”

李吉甫从容答道:

“按照规定,地方节度使确实可以拥有一定的财权和兵权,但是辖区内的赋税应当一半上交朝廷,一半自用,辖区的兵力多少,也应上报朝廷同意,按照编制招募。可是有些藩镇根本不管规定,赋税全部截留,自行招募士兵,官员的任免权都在自己手里,形同独立王国。要想一次性解决,确有难度,可以分步来做,先把那一半要上交的赋税收归朝廷,再逐步收回兵权、人事权,方可化解危机。”

李纯赞同道:

“你说的是个思路,可以按照你说的先拟个旨,颁发地方,要求各节度使按照规定把一半赋税上交朝廷,一是可以提高朝廷的财权,二是可以看清哪些藩镇服从朝廷,哪些藩镇跟朝廷作对。”

李吉甫又说:

“藩镇问题,本就是玄宗年间,朝廷考虑不周所设,以至于尾大不掉,后面应当撤销节度使一职,军政分离,这样朝廷才能号令统一。”

李纯非常认同这个观点:

“卿之所言,朕之所想,但是骤然解除他们的权力,肯定会引发他们的集体对抗,还是要分步来做,减少对国家的破坏。”

李吉甫说:“陛下所言极是,解决藩镇问题,应智取为主,讨伐为辅,打击首恶,招抚其余,在破坏最小的基础上完成统一”

李纯道:“解决藩镇,你可由良臣良将可推荐?”

李吉甫说:

“天下虽大,良臣良将却不多,当年王叔文狂悖,犯下大错,蛊惑了一帮人参与,很多人已经惩处,被贬黜的八司马,很多还是很有才的,比如柳宗元、刘禹锡在文学上很有建树,程异善于经济,韩泰长于军事,陛下可以找个时机启用。”

李纯道:

“关于八司马的问题,我也考虑过,但是杜黄裳和武元衡他们成见很深,矛盾还没有化解,八司马也需要一个阶段反省,目前时机还不成熟。李爱卿平时都喜欢读哪些书,做些什么事?”

李吉甫说:

“臣文史地理、经济测算都喜欢读一些,也喜欢研究这些东西,臣这些年靠着这些治理地方,干出了一些效果,也想着在朝廷发挥一些作用。”

李纯道:

“李爱卿所言不虚,我朝很多大臣崇尚空谈,不重视处理具体事务,尤其是经济和数据之类的事务,李爱卿以后在这方面要多发挥作用,辅佐朕把天下治理的更好些。”

李吉甫说:

“关于发展经济,臣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鼓励农民垦荒。近年来由于战乱不断,不少农民逃亡,导致大量田地荒芜,在边疆地区人口稀少,也有不少荒地。与此同时,目前却还有不少无地、少地的农民,被迫成为佃户,租地耕种,收入微薄。朝廷可以采取措施,鼓励无地、少地的农民进行垦荒,既可以让一些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也可以增加朝廷的赋税。”

李纯道:

“这一点,你和朕想到一起了,一些无主的荒地,就应该鼓励农民前去耕种,但是中原一带藩镇问题还没有解决,难度比较大。福建、岭南、安南一带荒地较多,那里人口较少,可以鼓励中原的百姓到那里开垦。”

李吉甫说:

“陛下所言极是,如果中原的农民到这三个地方垦荒超过五年,就可以把开垦的荒地归为个人所有,当然也要有一定的限制,比如男丁每人二十亩,女人每人十亩,老人孩子每人五亩,这样一个家庭就有四十多亩地,只要勤劳肯干,生活上有个基本保障。”

李纯道:“李爱卿说得对,垦荒之事就依你所言,你会同户部去办就好,百姓的生活好了,朝廷的日子才能好,今天就到这里吧。”

李吉甫走后,李纯觉得他的两个关于经济上的主意确实不错,按照规定可以从地方节度使手里收一部分财权,通过垦荒也可以增加田赋收入,虽然短期内数额不大,但是长期下去确实可以增加不少。


  (https://www.2kshu.com/shu/98184/49365721.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